一件“无聊”的小事

花火田丁 花火田丁 2019-04-03 15:51:55 +0000

题图来自于NextDay

今年的春天似乎比往年要干燥,想着炖个什么润肺的汤吧,于是把“积灰”的隔水炖搬了出来。

虽说功能菜单并不复杂,太久没用,还是照例把说明书翻出来看一看,看着说明书就勾起了不太愉快的回忆 —— 预约功能。

这只锅的预约功能其实是个倒计时,比如你设置了预约时间是1小时,那么就从1小时开始倒计时,倒计时结束后,开始按照选择的菜单进行炖煮,每个菜单都标明了炖煮的时间,比如百合汤需要1.5小时(也可以自行调节),此时的1.5小时也是一个倒计时,而在此之前还有一段“等水烧开”的时间,这个时间基本就要靠经验了,我们暂且假设是1小时。

那么,一道简单的数学题来了,现在是北京时间上午09:00,我希望中午12:30的时候,能够喝到这碗百合汤,请问预约时间应该设置为多少?不难吧,炖煮1.5小时,烧水1小时,共计2.5小时,12:30往前推2.5小时,即10:00,现在是09:00,那么预约时间应该设置为1小时。

完成这道数学题之后,就可以到锅子上去设置了:

菜单->百合汤(1.5小时)

预约->1小时

最终炖煮完成的时间可能比12点半要早,也可能要晚,因为中间水烧开的时间只是我们预估的。

于是,因为这个预约功能,这只锅成功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后发现家里另外一只锅也是这样的预约逻辑。

从常理上来论,我们所说的预约应该是设定一个结束的时间点,比如约了10点看门诊,那么10点至少就应该在诊室门口候诊了;约了8点去修手机,那么正常情况下8点的时候就把手机交过去了。

预约的作用在于,我们需要在未来某个时间点去做一些现在就计划好的事情。而这只锅的工作原理则是,一段时间后开始做这件事情,如果需要达到「时间点」的效果就需要自己进行推算。

作为一个软件工作者,单从系统逻辑上来说,我表示很难理解。这个换算工作完全可以用系统来实现,而不需要用户去手工推算,用户只需要告知一个结束的时间点,时间相减不就可以了,不复杂是不是?

我这句“不复杂”,若是被硬件工程师们看到,大概就如同客户说「做个APP怎么那么贵,不就几个页面吗」一样的效果,差点忘记了那条铁律:

不了解,不评价。

于是,我尝试开始了解这背后的“隐情”。

一个看似简单的功能,若没被实现,要么是不可实现,要么是实现的成本比较高。为了得到一些佐证,我开始了循序渐进的搜索。

首先,我需要知道目前市面上的家电都有什么样的预约功能,万能的百度告诉我有三种:

预约倒计时:时间到了开始工作

预约几点钟开始:开始工作时间

预约几点钟结束:工作完成的时间

第三种是我们最自然的方式,告诉这只锅,我12点半要喝汤,你自己开始工作吧。第一种和第二种看似差不多,都需要推算,其实从硬件角度来说差别应该蛮大的(不负责任的揣测)

家里有第一种和第三种家电,从价格上,印证了我之前的猜想,多半是因为成本的原因。那么是什么东西决定了这个功能的成本呢,接下来这些是我搜索的关键词(我在 如何提问才最明智 中也曾提到了「关键词」的重要性)

家电预约

家电预约 时钟

智能家电 芯片

带预约功能 芯片

家电 定时 芯片

6到10小时定时芯片

10小时定时芯片

家电 最长预约时间 9小时

最长预约时间 9小时

9.5小时 计时 芯片

这个搜索过程是通过关键词和搜索结果逐步接近真相的过程,这其中需要一些技巧,比如第二个关键词中的「时钟」,第三个中的「芯片」,以及最关键的「9.5小时」「计时」,这个「9.5小时」有点运气的成分,在搜索「家电 定时 芯片」的时候,查到了包含「6到10小时定时芯片」的一篇文章,随即想起某个小家电上写明了「最长预约时间是9.5小时」,当时看说明书的时候还很是纳闷,为什么是9.5小时?现在明白了,这是芯片的极限。

最终我在一片汪洋大海里搜出来以下内容

图片来自搜索引擎截图,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来自搜索引擎截图
图片来自搜索引擎截图

不管是不是最终的真相,但我相信已经无限接近真相了,至少在我能力范围内,尽力让它接近了。

这个过程开始之前,我只是作为家电的一个普通用户,对于预约功能的不解而引发的好奇心。搜索的过程看似简单流畅,但如果“时钟”这个关键词不加入,可能就陷入困境了。

这个过程之所以可以顺利走到“接近真相”,得益于最近做的新产品中涉及到硬件的部分,恰好也有时钟和计时功能,跟硬件同事讨论成本的时候,耳濡目染了一些关于这两块芯片的皮毛,时钟芯片就是显示当前时间的,计时功能,是个定时器,按照设定的时长正计时或者倒计时。这两个功能配合起来才能实现前面说的第三种预约方式「预约几点钟结束」,而这个时钟芯片如果对精准度有要求,据说成千上万的都有。正因为又了这些背景知识,才有了后面这些搜索工作,否则真的是无从下手。

这个时代,单学科似乎很难生存下去,多多少少需要触类旁通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有些都不用太深入,背景知识即可,背景知识的用处相当于是一本书的目录,当遇见一个问题的时候,通过这个目录,你至少知道能不能从这门学科里找到一些相关性,否则,没听过这门学科,或者根本不知道这门学科能做些什么,那线索也就断了,方案也会受到学科的限制。

查理·芒格曾多次提到「多元思维模型的重要性」,原文在此(书摘「多元思维模型的重要性」),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曾提到过: “专业”,信与不信  如何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研发 VS 产品

一个萝卜一个坑,一个螺丝钉的时代,似乎正在慢慢远去,原来不被推崇的“多面手”越来越多了,形势所迫也好,社会发展也罢,学科与学科之间原本就没有那么不可逾越的界线,本专业专精的同时,留些精力「泛科学」一下也是必要的。

注:文中关于家电预约功能的所有推断都是基于我目前的认知进行的,真相等咨询完硬件同事才能解开,在这件事上,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撒欢吧
谈理想
聊人生
讲故事
相对论
花火田丁
微信号:huahuoding
花火田丁
不折腾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