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用与不用?

花火田丁 花火田丁 2019-08-14 15:49:38 +0000

题图来自于NextDay

说到中介,第一反应大概是房产中介了。不透明的房产交易,让房产中介的名声不太好,以至于大家普遍对于「中介」这个词也没什么好感。今天突然意识到,中介其实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究竟什么是「中介」?

中介指在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对立两极之间起居间联系作用的环节。

挺学术的一个解释,简单来说,原本可以直接发生联系的双方,却需要中间有个第三方来撮合的,都可以算作是中介。

比如代办签证的旅行社,有些领馆不接受个人前往办理,只能通过有资质的旅行社代为办理,用互联网的词汇来说,不支持 C2B,但支持 C2B2B,这样对于领馆来说,不需要面向零散的 C 端,只需要与同为 B 端的旅行社对接即可,从沟通成本上来说,更低。

而对于 C 端来说,也许也是个好的选择,毕竟作为最终审批机构的领馆,基本上没办法提供与旅行社同等级别的服务水平,人员不足以及机构性质决定了这一点。但既然我们享有被服务的待遇,自然也需要为这个服务付出一定的代价,最直接的就是「服务费」,即,实际需要交给领馆的费用以外,额外付给旅行社的服务费。听上去也挺合理,服务与金钱的“等价”交换。

是否“等价”,也许需要打个问号。对于这种别无选择的情况(个人无法直接办理),没有其他渠道,也就无法评判,使用中介和不使用中介,哪种更合理。

另外一些情况,「中介」并非唯一选择,官方提供了自己办理、中介办理的渠道,当然,自己办理多半需要你有足够的耐心,也会有一定的学习成本,你可能需要准备很多资料,并尝试把这些资料整理成要求的格式,遇到问题可能还找不到能够及时反馈的咨询渠道。这种情况下,「中介」的优势就是「省去麻烦」,也许只需要你提供很少的资料,后续制作的过程都由中介来完成。除此之外,有些「中介」还具备提高通过率的“技能”,你会发现,自己申请的多半很难成功,但通过中介,也许成功率就高很多,当然,这成功率的代价也许就是高昂的“服务费”,不过,这「成功率」因什么而高,是一个值得去调查的问题。

自从阿里云开通了商标注册的服务,经常就能收到推送邮件,这几天有新的商标需要申请,于是就登上去看了眼,它提供的服务分为两档,「自助申请」和「专家服务」,简言之,就是非中介和中介的区别。自助申请的价格是300元/个起,而专家服务则是680+元/个起,300元的价格好像直接就是商标局收取的费用,而680+则包含了商标局的费用和“专家”的服务费。打开「自助申请」,界面操作倒也简单,填了少量的信息就到了提交订单的环节,但此时一行醒目的橙色字体引起了我的注意,大致意思是:

自助申请会比较不容易通过,建议使用「专家服务」

之前我们申请商标都是通过代理公司,长期合作的代理公司与阿里云的这个「专家服务」类似,提供咨询、申请建议、材料制作等等服务,简单到你只需要把商标名字和类别告诉他们即可,他们会代为查询近似商标、估算成功率、后续跟进。至于,成功率高低的评判,我无法给出,因为没有自助申请过。代理公司也说的很明白,价格都是透明的,除了给商标局的费用,他们赚的就是这差价的服务费,以维持代理公司长期运营下去。

有种说法,要学会把不重要的事情外包出去,这样自己才有时间和精力去做重要的事,除了信息不透明不得不选择与「中介」合作外,「省事」大概是很多人选择让中介代办最主要的原因了。比如之前蜂拥而至去打 HPV 疫苗,其实完全可以自己去预约,中国香港、中国澳门、韩国、新加坡、日本等等,但步骤相对比较繁琐,需要自己打电话、写 Email 等等反复沟通,还要自行安排行程,听起来很复杂吧,让人望而却步,于是很多人选择让中介去搞定这一切,自己要做的就是把时间留出来、准备好钱和人就可以了。但实际上,自己联系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

要不要「中介」,尤其存在「非中介」的方式的时候,究竟应该自己去做还是找中介代办?怎么选,无非就是看什么对你来说重要,用钱换时间,其实是用钱去买别人的时间,这个钱是否很离谱,而换到的时间差是否足够大,都是需要考量的点。简单来说,就是投入产出比,如果与自己做,相差无几,纯粹因为自己怕麻烦,那么找中介的意义就不大。比如 HPV 疫苗的中介,就需要擦亮眼睛,价格虚高且不保证能够按时打完的,倒不如自己去联系,但你也许听说自己约根本约不到,但一旦你自己开始尝试联系,就会发现很多时候这只是中介的一种说辞而已。

随着信息越来越透明,中介也许会消亡,但「找人代劳」(外包)这件事似乎会一直存在,因为一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而且能力辐射圈也有限,无法事无巨细、事事都亲力亲为。选择的关键还是在于「亲力亲为」与「找人代劳」给我们带来的意义有多大,是否必须外包,或者我们可以把时间节省出来去做对自己更重要的事,并且「代劳」能够保质保质量,那么的确能用金钱换取时间,事半功倍。

但坏处是,从此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制于人,长期做惯了甩手掌柜,那么真正需要自己重拾昔日业务的那一天,可能就比较困难了。最近几年关于「全球化」的弊端也逐渐凸显,如果一部分物资长期依赖进口,本地不再产出,时间长了,本地就丧失了产出这种物资的能力,因为原本用于产出物资的人和资源都已经释放了。于是,很有可能这部分物资就成了掐住咽喉的关键。

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现在各国开始关注于本国的内需和自己造血的能力,全球化的确带来了诸多便利,也让企业得以快速扩张,哪里劳动力便宜就在哪里生产,甚至于有些部件都不需要自己生产,买就是了。然而,风光过后,遗留下来的就是「内功」了。为什么特斯拉要收购电池公司,为什么苹果要挖来医疗科技的核心团队,都是类似的道理,要把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

写到这里,似乎有点跑题了,已经不单单是「中介」的问题了,「自己做」和「请人做」并不单单是时间和金钱的方程式,而是需要考虑到长远的规划,就像是华为的鸿蒙系统,「自己做」的“备胎”在关键时刻让企业更有底气,也能走得更远。


撒欢吧
谈理想
聊人生
讲故事
相对论
花火田丁
微信号:huahuoding
花火田丁
不折腾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