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来处,明去处

花火田丁 花火田丁 2019-02-10 15:57:35 +0000

题图来自于NextDay


最近在补「国家宝藏」,也顺带找了些考古相关的书来看。书中和宝藏中,我看到了同样的一句话,这句话让我陷入深思。

考古学是可以研究人类过去的99%的部分的唯一科学。

只有考古学能够告诉我们有关我们的过去的真正具有根本意义的事件——人类首先是在何时、何地以及如何出现的;艺术、技术、文字的发展;农业、复杂社会、城市化的起源和发展。这些还只是遍布全世界的研究者,殚精竭虑地加以研究的各种各样的大量课题中的几个,而在每个领域都有大量的工作仍然有待去做,去将更多的碎块拼入有关人类过去的巨大拼图玩具之中。由于具有独一无二的长期视野,考古学是我们观看这张“大图”的唯一手段。

如果我们要知道我们正在去往何处,那我们就需要去追溯我们的轨迹,去看看我们来自何处。这就是为什么考古学如此重要的原因。

—— 英国考古学家保罗·G·巴恩《当代学术入门——考古学》

「国家宝藏」绢衣彩绘木俑那期的国宝守护者,除了佟丽娅,还有另外一位华服设计师,舞俑服饰的创造者,北京服装学院副教授楚艳,她复原唐制服装,从对着文物测量,到天然染料染出布料,再到一针一线的缝制,终于复原出绢衣彩绘木俑身上那一身服装。

现场的彩绘木俑和穿着舞俑服饰的模特相映成趣,真是应了那句「让国宝活起来」。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当国立老师问

我们其实已经回不到过去了,那这些服饰只可能在舞台上展现,那您废这么多的功夫,做这样高的还原度的艺术再现的服饰,意义何在?

她的回答中包含了一句与保罗·G·巴恩相同的话:

我们这一代的服装人,成长过程中接受的时装教育,或者是审美教育,其实都一直在受西方服装设计的这个影响。每年的纽约,伦敦,巴黎以及米兰这四大国际服装周,每年发布几百场的这种时装秀,几乎是已经主导了全世界的服装流行趋势,可以说时装的话语权一直在西方,那么大部分的中国设计师,包括我在内,其实都曾经在这种强势的西方服饰审美中迷失了。当我们回望历史回到盛世大唐,那个时候的长安,其实就像现在的纽约和巴黎一样,也是世界的时尚之都。那么也是引领着国际时尚潮流的一个策源地。我们看唐人是何等的自信,他们无论是梳着这个回鹘的发髻,或者是用着丝路之上传来的胭脂,甚至穿着波斯纹样的这种唐锦,整体看上去,大唐依旧是大唐。我们为什么花了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复原这些,并不是说以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就要穿成这个样子,而是我们要用这样的一个笨功夫,一点一点地通过对传统服饰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去找到那份非常高级的对美的品味,在这个过程中,找回我们属于我们中国的审美精神。其实说到底,总结一下就是六个字,知来处,明去处

如果我们要知道我们将去往何处,那么首先要知道我们来自何处。保罗·G·巴恩认为考古的意义是去拼出人类过去的一幅巨大的拼图,楚艳则是想通过复原汉服去找回属于我们自己的审美精神。

「知来处,明去处」,在第一眼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并不能马上理解这其中的含义。我们从哪里来,与我们将去往哪里,真的有必然联系吗?过去已经成为过去,入土尘封,又怎会有能力指引我们的未来?

看到楚艳说的那句「找回属于我们自己的审美精神」,又似乎明白了。我们在来的路上,渐渐地失去了一些东西,又得到了一些东西。也许在那个当下,得失之间的选择对于我们来说很容易,但走着走着,突然有一天,竟然会想不起来为什么就走到这条路上来了。

所谓「初心」,一路走来,有外来的诱惑,有内心的不坚定,有环境的变化,其中种种,都有可能会让我们迷失了初心。做一个新产品的时候,这种感受尤为深刻,每增加一个功能点,我们都是相当克制的,是不是符合当初产品的初心,有太多物质的诱惑在召唤,为了流量为了转化率,如果一直放任,最终出来的设计一定是个迷失初心的庞然大物。

除了「秉持初心」这一层意思,我想「知来处,明去处」还可以理解为「不断地自我认知」,「来处」就是就是最真实的自我,我想很少人可以拍着胸脯说「我100%了解自己」,我始终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块未知的地方,而且这块地方随着经历、时间,也许会越来越大,也许会不断缩小,也许还会换地方。

但是只有当我们尝试着去了解自己,发现自己,也许有时候甚至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啊,我原来是这样的我」,也不足为奇。但是未来的路怎么走下去,要做些什么,或者坚决不做什么,都是基于对自己的认知而形成的,我们和自我认知之间就好像一场永无止境的接力赛,双方都在往前奔跑,但总会有碰面的接力点,这大概就是「知来处,明去处」想要传达的理念吧。

来处来,去处去,不知来处,何来去处?


撒欢吧
谈理想
聊人生
讲故事
相对论
花火田丁
微信号:huahuoding
花火田丁
不折腾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