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
全劇藉由一對青年自幼至結婚、死亡的生活片段,反映人對生命的珍惜與關愛。全劇籠罩在溫馨,甜美的氛圍中,表達出人們對平凡,樸實、寧靜、關懷、責任與愛的追尋,從本劇中,可以反思人生的奧秘,以連貫的歷史觀來看這個世界,其中所探討的問題,都是永恆和古老的。
果陀劇場於1989年首度製作演出《淡水小鎮》,在本次演出中,呈現的是一種質樸、單純的風貌,舞台上幾乎沒有佈景,也沒有任何道具,完全藉由演員的表演,界定劇中的時間、空間及人物之間的關係。成功的時空改編,讓全劇忠實地重現了五十年代台灣的地方情味,而引起觀眾對往日甜美生活的嚮往與回味。溫馨而有生命力的演出,吸引了各種不同層面的觀眾走進劇場,在分享生命的恬靜與喜悅之中,更獲得各界對果陀作品熱烈的肯定。此戲日後數度重新演繹,是果陀劇場極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此劇也是知名舞台燈光設計王世信與果陀劇場合作的第一個作品;國內知名舞台監督黃諾行從這齣戲開始,與果陀建立長久的合作及情誼至今。
================================================
第二版
果陀五週年,決定選擇《淡水小鎮》作為繼續前進的另一個起點。導演為了第二版的小鎮,做了一個多月的資料蒐集,並且實地走訪淡水,和當地居民閒聊,這樣做,無疑地是希望能夠呈現出更貼切更完整的《淡水小鎮》。劇中不僅僅是描繪淡水風光,而是深刻的刻劃出在這個純樸小鎮下成長生活的每個人,簡單、質樸、有情。女主角艾茉莉在三十歲時因難產死去,卻因留戀塵世要求重返童年;然而回到過往的她,看著充滿希望和歡愉的家人,完全不知道未來將會發生的事,艾茉莉卻知道一切…。這個過程當中,反而更襯托出平凡人生原有的寧靜、溫馨、甜美。演出之同時,首開國內舞台劇以手語同步翻譯之先例,使聾人也有參與藝文活動的機會,為創造「無障礙劇場」做出具體行動。這個版本的《淡水小鎮》同時也是果陀初次登上國家劇院的演出。
================================================
第三版
艾茉莉難產而死,但她的靈魂卻迫切希望能回到家鄉。回到過去的艾茉莉才了解:「所有的事物都在運轉不息,可是我們從不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