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来自于NextDay
买了一个柜子,和家人一起安装。这个柜子的螺丝位置简直是反人类,需要人摆出一个非常扭曲的姿势才能安放得当。
然后,得了家人一句「这种装柜子什么的还是得理科生出马」
诶?
大概是对理科生有什么误解吧!
就像,大家普遍认为,程序员 = 修电脑的人。
细想想,这种误解可不单单发生在「理科生」身上,对「文科生」大概也有着某种程度的误解,似乎,文科生总与「细腻、斯文、充满艺术气息」这类形容词脱不开关系。
要知道,现实中,逻辑混乱的理科生,不会写诗的文科生可大有人在呢。似乎,我们总是会把一个人的形象与 Ta 所学专业或者所从事的工作杂糅在一起。
一个人具备什么样的特质,可能会比较适合去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但,从事某项工作的人不一定就具备某种特质。是不是有点绕?这就是学生时代能把人给绕晕的充分必要条件的知识点。
长期从事某项工作,确实会给一个人的某些能力带来一定的提升,甚至思维方式的改变,也许这些只会在工作中体现,或者潜移默化地渗透到生活中去。
比如,程序员的工作离不开电脑,那么自然会让觉得,对电脑就应该很熟悉啊,很熟悉那么就会修它吧。事实上,修电脑这件事很复杂,而程序员虽然终日与电脑打交道,但也许只是局限于开发工具,顶多会看看电脑内存被什么占用得很高,但一旦出现蓝屏什么的,大多数时候也是束手无策,如果这蓝屏不是见天地打扰到 Ta 写代码的话。
但很多人,工作中和生活中判若俩人,甚至可能是工作的时候理性为主,而生活中则充满了感性。这种情况下,但从 Ta 的职业或者学科去判断这个人,多半就是片面的了。
想起以前看的一部日剧,讲的是一个很强大的职业女性,每次进入工作状态都像是开启了某种仪式,你可以想象一下美少女战士变身,切换成一个打满鸡血的工作狂人,但离开工作,就是一个有点憨憨的傻大姐形象,差别很大吧。
我始终觉得,每个人都有很多面,有些面甚至自己都不曾见过,只等着某个特殊的时刻蹦出来。我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于是就也许要不同的气质/技能去支撑这些角色。
比起,「理科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强」,事实上其实是,「这个人平时喜欢做些小手工,动手能力比较强」,根据学科/某些个别的属性来划分人,虽然可能会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在实际情况中就会显得过于宽泛。
「世人的评论就是这个人的本来面目吗?」作为背景声的《长安十二时辰》传来这样一句话,好像挺有道理,一个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还是得从 Ta 是什么样的人来看,即他本身,而不是他所具备的某些属性或者标签。
发送给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