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真的够了吗

花火田丁 花火田丁 2019-02-03 15:50:47 +0000


题图来自于NextDay

在为Kindle挑选过年的书单,看到新春活动点进去看了一眼,书名一眼扫过去,就速度排除了近一半的书,这些书名有以下几类特征:

  1. 副标题特别长

  2. 从入门到精通

  3. 一本就够系列

尤其是后两类,特别是针对技术类书籍,基本上都是雷区。

「从入门到精通」和「一本就够」本质上是同样的思路,即,用相对较短的篇幅涵盖相对较多的知识点。

一直不太理解「从入门到精通」这类书的定位,「入门」是给初学者准备的,而「精通」是给进阶者或者专业人士准备的,就拿一门编程语言来说,从入门到进阶,这其中一定是需要经过周而复始的理论+实际操作,通过理论去实践,然后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再来补充理论的不足。

没经历过这样一个过程,那永远只会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即便书中的精通部分都已经熟读默念,但你永远不知道书中提到的那些问题真正什么时候才会发生,等到发生的时候,或许早已忘记了看过的内容。

再者,「从入门到精通」的侧重点多半会放在「入门」这部分,毕竟带了「入门」这两个字,初学者才是其主要的目标读者,要是都入不了门,更别谈精通了。所以即便书名中包含了「精通」二字,碍于篇幅和结构的关系,这部分内容基本上也只能浅尝辄止,没办法展开讨论。

入了门的初学者,真正觉得自己该去看「精通」部分的时候,又觉得书中内容过于浅显了。而一知半解的初学者,一脚还踩在门外,如果坚持把书看完,只怕是看了精通的那部分,更是要晕了。于是,就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

还是拿学习一门编程语言来举例子,大多数书籍的入门部分会先讲一讲这个语言的由来、开发环境,然后就开始讲语法了,比如变量、函数、结构等。而精通部分一般是介绍一个比较复杂的功能或者系统。就我个人而言,这样的书,一般也就翻翻,几乎看不下去。

我理想中的编程语言的书,入门部分只需要到如何配置开发环境就结束了,剩下来的就是实践部分,你可以暂时忽略语法,尝试写一段能跑起来的代码,要比「Hello World」复杂,利用书中的例子或者搜索引擎,首先能跑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毫无头绪,这时候带着问题去找答案,才是最快的学习方法,但千万不能因为跑出了结果就皆大欢喜了,「知其所以然」是必不可少的步骤,为什么就报错了,为什么打印出了错误的结果,在这些「为什么」被解决的同时,也是在不断学习基本原理的过程。比如想知道线程同步的作用,不做同步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与其直接去看理论,不如自己动手写一个去跑,结果一出来就一目了然了。

没有经过消化的知识永远成不了我们的「认知」,就像是拔出剑的那一刻才发现已经生锈了。如果你想真正掌握一门技能,入门到精通一本也许帮不了你,不如老老实实看个入门,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之后,在实践中不断精通。而那些「一本就够」只适合作为工具书、辞典来使用,比如「极简XX史」,通过这类书你可以大致了解这段历史的脉络,知道其中包含了哪些方面,从而可以有选择性的再去了解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就像现在越来越多的「X分钟带你看完XXX」出现,目的是给没时间看书的人提炼书中的观点,你看到的是经过别人消化后的东西,同样因为时间有限,只能包含这个解读人认为重要或者关键的部分,当然也会带有解读人本身的思维逻辑,有可能和本书作者的用意契合,也有可能相违背。好处是你确实可以快速了解这本书的大致内容,也可以以此来推荐值不值得读。坏处是,如果持续并且只看别人消化过的东西,某种程度上会逐渐让你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种情况下,的确“一本就够了”,因为你照单全收,丧失了自己去探索的欲望。

以上主要讨论的是技术类书籍,其他类别我想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无论是技术还是人文,学习的目的都是在不断地扩展我们的认知,当认知的圈子越来越大,未知的就也越来越多。

学无止境,一本怎够?

旧文参考:

人生有没有捷径

世界 & 眼界


撒欢吧
谈理想
聊人生
讲故事
相对论
花火田丁
微信号:huahuoding
花火田丁
不折腾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