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又一次的原谅

花火田丁 花火田丁 2018-10-07 15:44:29 +0000

题图来自于NextDay


影视剧中总有这样的情节,一次次被伤害的人,依然选择原谅伤害Ta的人。关于人身伤害就不说了,有多远逃多远啊,实在无法理解为何双方还能继续下去。今天主要来说说情感/精神上的伤害。

情感/精神上的伤害,不一定是恶言相向,有时候恰恰是看似毫无杀伤力的话语对人的伤害最深。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违背承诺」,一次次应允的事情都无法兑现,每一次「承诺 -> 打破承诺」都是对被承诺人的一种伤害,一次次从「满怀希望 -> 希望破灭」。

无论这个承诺有多小,小到比如说「我今天一定早点回来」,但任何细小的事情,一旦累积到一定数量,产生的威力都是非常惊人的。试想一下,如果这句话是父母对孩子说的,孩子听到以后或许已经开始想像心中期待的那个画面,早早回家的父母可以陪自己玩游戏、看书写字、听自己说学校里发生的事……等等。

这样美好的画面会一直持续到时间就快到的前一刻,眼看约定的时间就要过了,心中还存有幻想,他们答应我的,会不会在钟声响起的最后一秒如愿呢?这最后一秒大概是最难熬的了,心怀希望,却又明知希望即将破灭,两种情绪在打架,此消彼长,暂时谁也占不了上风。而当这一秒过去,奇迹没有发生,希望破碎,那种害怕又转变成为了「失望」,也许「失落」更合适。懂事的孩子也许会在心里替Ta的父母寻找理由,也许他们堵车了?或者说遇上了什么必须要处理的事儿,他们一定不是故意的。而他的父母归来,也会有理由,也会说他们不是故意的。无论事实究竟如何,这条「违背承诺」的伤痕算是埋下了。

成年人之间也是如此,「心怀希望,却又明知希望即将破灭」这种感觉太戳心了。大概这就是「侥幸」,不愿意面对现实。除了希望落空带来的创伤,还有一种不容忽视的心理 —— 舍不得「自己付出的等待」或者说「自己静待希望成真的过程」。

破灭后强烈的落差,让之前的等待变得更刺眼,毕竟,那个等待占据了大部分时间,而破灭几乎就只在最后一秒。于是「等待」被放大,让人无法割舍。即便已成定局,却还是有种隐隐的复活希望。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在被人一次次的「违背承诺」之后,还会心存幻想。大概就是因为一次次的「等待」成为了不可磨灭的沉没成本,却又不甘心就此止损,而不顾风险地再次加码补仓,想着下一次或许就翻身了呢。

这时候的原谅也好,继续等待也好,都与这件事本身以及许出承诺的人无关了,事情已经很清晰,对方也绝非一个守信之人,而只有你还沉浸在自己的付出中,选择再一次蒙蔽自己,不愿意相信Ta就是这样一个人,以及,这一次的「原谅」其实并不能换回下一次的「成真」。

心中如明镜似的,但就是不愿意承认。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违背承诺」只是其中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其他的,

比如,明知俩人关系已经变味,还装作若无其事,幻想会复原。

比如,明知工作已无发展前景,还是得过且过,期待会好起来。

这种「欺骗自己」的原谅,成功地把我们的注意力从事情本身挪开了,变成了要先处理自己的情绪,我们也总能找到让自己逃避的理由「凡事不要那么较真」「人谁无过」。当局外人试图去点醒Ta,又发现其实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一次两次无伤大雅,而日积月累,反反复复,就变得可怕了。因为我们耗费了巨大的注意力在毫无意义的自我蒙蔽上,而这些注意力原本应当用在拥有更好的未来这一目标上。这是对我们自身的伤害,同时,这种「默许」的行为会让对方更加不以为然或者变本加厉,最终俩人一起陷入无限的恶性循环中。有趣的是,最终终止这种循环的往往是被原谅的那一方,「原谅」并没有如你所愿将Ta留住,反而变成了终结关系的一个借口。

明知有错,还试图继续维持现状,本质是没有勇气承担改变带来的影响,也就是「被困在永恒的当下」(参见 合作的本质),无法前行。

不要让「原谅」泛滥成灾,反而成为了自己的枷锁。


撒欢吧
谈理想
聊人生
讲故事
相对论
花火田丁
微信号:huahuoding
花火田丁
不折腾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