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敏感

花火田丁 2018-04-27 15:30:02 +0000

题图来自于NextDay


在之前的一篇里,我曾经说过这样一种买东西的方法,特别是对于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在预算范围内买最贵的」。把价格作为唯一标准可能会略有偏颇,但毕竟贵有贵的道理,前提是这个价格是按照一定的定价规则计算出来,而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价格。


按照这种原则,至少在买家用电器和数码产品上,屡试不爽。比如滤水壶、空气净化器、空调、音响、相机、扫描仪、空气质量检测仪、苹果系列等等,甚至是一根小小的数据线或者充电宝,至今为止还没踩到过雷,用得都很舒心。

这种实实在在的产品,零件、工艺、品牌、质量都是与成本和价格挂钩的,因而根据价格去挑选,基本上不会出大错。


而放到一些虚拟产品或者服务业来说,结果就没那么稳定了。比如餐饮业,就踩过好几次雷。按照价格从高到低排序,挑了家日料店,实际的口味还比不上之前价格低的一家。当然,饮食这东西,太挑人了,同样一道菜,不同的人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评价,所以点评其实并不能告诉你哪家确实好吃,只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你踩雷的概率(点评真实的前提下)。


再加上如今大数据张牙舞爪地分析着购物行为,也许早就摸透了你的购物习惯,那么推到眼前的都是能入眼的,但入了眼之后是不是真的「所见即所得」就很难说了。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标题是「朋友说:帮我开发一个某东那样的APP,对你来说太容易了吧?」,主要意思是「外行认为写代码不值钱」以及「用户只有在看到实物之后,才会侃侃而谈,发表各种意见」。


懂的人一眼就能看明白是怎么回事儿,今天不准备展开分析,而是发现其中一个关于「价格」的观点很有意思:不建议程序员接私活的时候报低价,为什么呢?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出价越低的人,越在乎产品的好坏,反而出价越高的人,要求越低。


我想换种说法,谁都在乎产品的好坏,毕竟谁想花钱买个坏东西。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出价越低的人,越会吹毛求疵,需求变更发生得频率越高,而出价越高的,反而是能克制地控制需求的人。


花钱多的要的“少”,花钱少的反而要的更“多”,这是为什么?原因在于“多”或者“少”都是相对的,与每个人的经验值有关,即,是不是清楚标准是怎么样的。就拿APP这件事儿来说,对于外行,确实很困难,毕竟没有亲手做过,对于时间和成本完全没有概念,眼睛里面看到的只是界面上的8个按钮、1个标题、12张图片,简单吧?不夸张的说,背后真的有可能是一座海面下的巨大冰山。


有了这样的前提,就比较能理解这两种心态了。拼命压低价格的,要么是真的很厉害,知道成本就这么多(OS:完全可以自己动手啊),要么就是没概念的,只看到了表面,这种一般到最后都会失控,因为等到回过神来,看到做出来的东西,才意识到不是自己想要的,于是要求改改改,但改成什么样子也还是说不清楚,同时还觉得自己花了冤枉钱,而此刻程序员是放弃沟通的,双方都欲哭无泪。


对价格极其敏感,却又没办法给出确切的依据,到头来,两败俱伤。


所以说,虚拟产品和服务业的定价真的是很难,毕竟很难做到统一的标准。这家的食材更新鲜、味道更好,但跟另一家的「新鲜」和「好」差了几个等级,很难去量化。由此看来,对于服务业,除非是两个极端「最贵」与「最便宜」,「贵有贵的理由」对于中间那段则不太适用。所以,好不好吃,好不好用,真的只有自己吃了,自己用了才知道。


价格敏感只有在「合理」的前提下,才有意义,即,定价方合理+采购方合理。


关于「预算范围内买最贵的」那篇:

买买买


撒欢吧
谈理想
聊人生
讲故事
相对论
花火田丁
微信号:huahuoding
花火田丁
不折腾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