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是什么

花火田丁 花火田丁 2020-10-13 14:55:24 +0000

题图摄于上海,By 町


最近这阵子在看某类数码产品,在两个牌子之间辗转反复,纠结到想直接放弃。

我在 价格敏感 中曾提到过针对数码产品的一种购物方式「预算范围内买最贵的」,虽然这种一刀切的方式看上去比较粗暴,但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踩雷的概率相对比较少,当然,不是说绝对的便宜无好货,但从定价策略的角度来说,价格也是成本的直接体现,所以从常规来说,成本高给人的感觉就是用料有保证,那么自然就是「贵有贵的道理」。

前面说了是从常规来说,常规的成本,我们一般会认为是物料、房屋、水电、人工等固定成本,大多是看得见的,也是比较容易计算的。但随着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成本的计算方式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相比这些可见成本或者说可物化的成本,不可见的或者说软性成本反而开始成为了大头。

比如,我在 为准备做好准备 中曾提到,对于 IT 项目来说,最容易被忽视也是最可能影响项目进展的就是「沟通成本」,无视它的后果会惨不忍睹,我们通常将沟通理解成「交流」,沟通的目的是确保自己的理解符合对方的意图,并确保对方同样能够做到这一点。

道理都懂,但实际执行的难度并不低。「交流」嘛,就是你说我听+我说你听,最理想的状态是双方的经验背景处于一个认知水平,那么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可以认同为在同一个水平,这样的交流毫无压力。生活中志趣相投的朋友们之间或许能够存在这样的「默契」,但实际工作中这样的概率很低,尤其是针对 IT 项目,之所以存在这样的项目,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用不同的信息/技能换取利益的一种方式,所以至少会存在某一个方面的认知差,如果双方只是水平对等,对方只是因为无暇去做,需要找个帮手按照 Ta 的意图去落地实现,那就是另外一件事了。

另外一个关于「非物化成本」的例子就是「品牌」了,虽然「品牌」也曾是经历了腥风血雨后才建立起来的,这里面的营销成本从财务角度如何计算,作为非专业人士也无法做出判断。但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品牌」就是产品的第一印象,举几个例子,Apple、小米、双立人、网易严选,看到这里可以停下来想一想我们脑海中对于这几个品牌的印象。

这四个品牌,按照某个维度可以划分为两组,同为数码产品的 Apple 和小米,同样有厨具产品的双立人和网易严选。先说第一组,这里不是要对标 Apple 和小米,而是有个有趣的现象,小米大家都知道最初走的是亲民路线,1K 以下的手机,而且用起来体验似乎还不错,但后来想想也需要看上去高级一些吧,于是就开始出了中高端的子品牌。而 Apple 呢,传说中的奢侈品营销策略效果不佳之后,开始有了相对合适的价格区间。挺有意思的,但作为果粉以及开发者,我选择 iPhone 的理由只有一条:iOS 系统,所以只要硬件上还过得去,我就愿意接受看系统和生态这些不可见的成本加持之下看上去不太合理的价格。

在这个例子里,价格是否能够接受,本质上还是回到了需求的迫切性和不可替代性。

因为要用 iOS 系统,所以只能选择 iPhone,就是这么简单粗暴。

另一组对比,双立人和网易严选,想到这两个品牌(暂且称网易严选是个品牌吧),是因为之前逛着看到一个红色艳丽的硅胶铲,双立人的价格可想而知,网易严选则格外亲民。这也是这几年流行的「XX大牌制造商」的模式,也许东西都是从同一水平的厂子里生产出来的,但贴不贴牌,价格就区别大了,这是营销策略告诉我们的,东西一样,只不过缺个牌子。但因为我也没有事实上去比较过,所以不方便下结论,也许东西真的是差不多的,原料也一样,是不是大牌的残次率、品控会要求更高,也不得而知,毕竟,很多事情都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

所以,现在的商品的定价模式是越来越让人看不透了,对于业外人士。304食用级不锈钢和没标304的,从成本上来说究竟差了多少,一个 HDR 模块的差价又是多少,同样是医用口罩,一个6毛,一个1块,差别又是在哪里?供需还是原料?我们没办法用可量化的标准去比较两个商品之间的价值和价格,让人越发地陷入了选择综合症,尤其是参数比较为王的,如果都可以按照选 CPU 那样,i5 还是 i7,当下立判,就好了。

而另一个问题在于,单一功能的商品似乎越来越稀罕了,这里我又要提到 一只严肃的耳塞 里的安耳悠了,多少年来就是做一种耳塞,原料和原理都是透明的,消费者只需要去判断单一功能是否对自己适用,没有花哨的周边功能扰乱你的视线。

买东西,也是一种选择,涉及「选择」,对很多人来说挺难的,所以「什么值得买」之类的推荐系统会盛行,好物推荐,好价推荐。想要某种东西,但不知道选哪个牌子的人,多半是看「好物推荐」,一看觉得挺适合自己的,做出了选择要试试。看中了某个牌子但出于价格因素迟迟没有下手的,锁定了「好价推荐」,在合适的价格将它拿下。

我们似乎总是需要一些辅助工具才能去做出选择和决定,但辅助工具是否公正无法保证,说到这里,价格反而成为了一个可量化的因素,只有高低没有任何需要纠结的成分。而「好物推荐」的「好」就变成了一个心理学的话题,比如数码设备的各种评测视频,因为基本上不具备在买之前都能亲自试试看的条件,那么就看看别人试得怎么样吧,但品牌方也深知口碑的重要性,所以即便排除了「因人而异」大家喜好不同的因素,你看到的「评测」也未必就是遵从作者本心的不带任何偏颇的观点,因为观点很可能涉及到作者的变现。

那么,还能不能相信评测呢?答案是肯定的。但需要你有足够的耐心,足以支撑你尽可能多得去看各种评测,素人的、自媒体的、官方的,褒贬不一之间一定能找到你真正关心的点,那个点可以帮助你下定决心买还是不买。

万变不离其宗,说着说着,只要回到「选择题」上,本质上就是看什么对你最重要,时间 VS 金钱,安全 VS 方便,各种看似对立面的存在,都能折射出一个个我们内心的缩影,都说,要看清一个人的本质就跟 Ta 一起去旅行一次,要我说,看 Ta 怎么买东西也是可以的。

P.S. Apple 又喊你今晚去看发布会了呢



撒欢吧
谈理想
聊人生
讲故事
相对论
花火田丁
微信号:huahuoding
花火田丁
不折腾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