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来自于NextDay
今天看到一个新词「双十一编外人员」
编外人员们大概是双十一的一股子清流,比起周围人的热血沸腾,相当佛系了。而这些编外人员一般都是主动选择成为编外,并不是因为看不懂规则,大概只是无心去研究,或者不愿把时间耗费其中。
越来越多类似「我为什么不在双十一买东西」的文流出,其中列举的道理可以继续用李老师的那个公式来概括「注意力 > 时间 > 金钱」,佛系人群更珍惜自己的注意力和时间,与其花时间研究规则、参与瓜分游戏,他们更愿意把时间花在对自己而言更有意义的事情上,而且对他们而言,需要的东西在需要的时候购买即可。比价这件事本身,就是额外占用宝贵时间的操作。
跟佛系相反,另一种是全身心投入到双十一的热闹中,严格遵照攻略执行,该组团组团,该预付预付,该抓红包抓红包,弹药充足,只待十二点钟声敲响的那一刻,刷刷刷银子如约跳出了钱袋子,一时间得偿所愿,静候所有包裹悉数到齐,估计到这月底,这种充实感开始慢慢散尽,终有种感觉自己被掏空了的感觉。
这两种,大概算是两个极端,各有各的追求,也不是非得要分个对错出来。这些年双十一的玩法的确是越来越复杂,更是用足了社交属性,得拉上你身边的亲朋好友一起才能解锁各种红包技能。不得不说淘宝每年双十一的策划都是费劲了心思,照顾到有些人不愿意麻烦别人,就想自己静静地花点银子,不能让这部分人只看着不参与,发券满减,阳光普照一下。
既然人人都知道有双十一这么一天,为什么全年里其他时间孩子啊买买买呢,早买早用早学到。比如书,在想看的当下,不买了或者借了来看,多半就躺在「想看」里出不来了,然后就会收到豆瓣戳心的消息:
除了书之类学习用品,还有提升生活质量的物件,比如净化器,早一天买就早一天减轻肺部的负担。提升效率的付费服务或者APP,比如写作神器Ulysses,早一天用上就早一天爱上写作。这些立竿见影就能让你感到小小的幸福感的东西,早买早开心。
关于价格,有多少人会对购物车里大大小小的商品去做比价,是否真的是全年最低,对于一些家居耗材,是否比你以往购得的价格要低。虽然我没有统计过,但估计人数不会太多。有心关注价格的一般都属于理智型的,多半在平日里就已经以合适的价格入手了,不去凑双十一的热闹。而无心的,或者没找到合适的价格跟踪工具(推荐一下「慢慢买」,会把活动也标注出来,看起来很方便),或者价格不敏感。
很多人说,其实,双十一价格也没有便宜太多。一个为「打折」而生的节日,价格却不是最直接促进消费的动力了。不难理解,这个凭空捏造出来的节日,成功地变成了一种购物习惯,双十一这天不买点什么好像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这火热进行的各种营销手段。还记得很多年前,没有双十一的时候,这天你在干什么吗?也许是再普通不过的一天了,大概怎么也不会想到日后每每这一天,就成了买买买的节日。「如若没有,就创造一个」,这真是最典型的例子了。
说了这么多,双十一适合买点啥,总的来说,有几点:
买早买晚对你没有太大影响的,影响包括精神上、物质上
价格确实比以往要优惠的,需要你有留意过往价格
不需要耗费你太多时间和精力的,时间就是金钱
比如:家居用品,比如纸品、净化器滤网、滤水壶滤芯等家用电器耗材。平日里一直要买,价格早就了然于心,连比价工具都不需要,一眼看过去就知道是不是真划算。比如你最近一直关注的小家电(指那些景上添花的,不是迫切需要的),价格合适就果断入手了。
一年又一年,电商们绞尽脑汁要让每一年有所不同,程序员哥哥搭好帐篷通宵未眠(周六走路上,听到刚考完试的小哥说「赶紧回公司加班去!」),快递小哥快马奔腾。
好好吃饭,好好睡觉,佛系地下个单,也算是参与了这一场兴师动众的购物狂欢盛宴了。
双十一,剁手的,眼不见心不烦的,各有各想要的东西,各有各愿意付出的东西,只不过是不同的选择,买或者不买,全凭自己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