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来自于NextDay
这样的场景也许并不陌生。当我们遇到对手、或者遇到什么难题时,旁边总会有人想要提供建议,这其中有单纯想帮着解决问题的,也有看热闹的。单纯想帮着解决问题的,也分情况,有确实有能力解决的,以及试探性地给出建议的。
而身处问题中的人也有好几种心态,有黔驴技穷并希望有人能施以援手的,有坚信自己终究能找到办法解决的,还有一种,则是「既然我解决不了,旁人也不可能解决,因为这的确是一个难题」。
有第三种心态的,多半非常自信,以下简称自信人群,至于对于问题的本质是否真的能认清,这个很难定论。倘若这种心态碰到了「想要施以援手的那拨人」,暂且不论那拨人是否真的能解决问题,在提出建议之时都会遭到自信人群的「反抗」。
这种反抗会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质疑方法的有效性,或者认为建议方只不过是「站着说话不腰疼」1,伴随着这样的心态,就出现了我们经常听到的那句「你行你上啊」「你试试!」
事实上,无论对方是否真的「行」,这句话一出口,首先让人感受到的是说话者的「无奈」—— 我已经尽力而为了,却还是搞不定,你们这些旁观者又怎么会明白?虽然话语字面上的意思是「你试试」,但多半只是情绪上的一种赌气,想让对方闭嘴的一种方式。
听者有意,如果对方是确有能力解决的学霸型人,三下五除二之后,留下一堆崇拜的眼神。而如果对方只是说说而已,那也不会采取什么行动,就此作罢。
而对于说者而言,在「你来试试」之后,无论对方是以上哪种方式,对事情本身都没有多大意义。事情被解决了却并不是自己解决的,或者事情还是继续没有起色。
与其说「你试试?!」,不如换成「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呢?」,当然,不一定要照单全收,最后怎么做还是你自己决定的,但在遇到瓶颈的时候,收集一下多方意见,有时候也能借此找到新的出路,前提是你对这件事情要有自己的判断力,能够正确分辨出哪些是有利的建议,或者乍一看无法分辨的,至少你要有方法可以去验证。
俗语来自先秦秦孝公和商鞅的故事。话说孝公宠臣景监将商鞅(卫鞅)引荐给秦孝公,孝公在朝殿与商鞅纵论天下治国经纶,景监作陪。当时孝公端坐,商鞅、景监长坐(即把膝盖跪于地双足垫于臀下),自晨昏畅谈至日暮,商鞅说到激扬处忘形于礼,起身立于殿中侃侃而谈,浑然不觉。景监长跪一日,身心俱疲,见君臣并无结束之意,遂频频向商鞅暗使眼色,意即打住。但商鞅并不理会,直至二更才由孝公打断,赏赐御膳而去。席间商鞅问景监为何频使眼色,景监道:“我跪得浑身都麻木了,酸软如泥,你倒站着说话不腰疼。”后来这句话就流传下来了,不过含义经过世代演变,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摘自 百度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