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的「度」

花火田丁 2017-12-19 15:50:51 +0000

题图来自于NextDay 垦丁 @柳卯卯


有位老友最近刚入了iPhone Ten,开始纠结给Ten选个心仪的壳,这薄了吧,担心护不周全,这厚了吧,手感又不好。而这两点,恰恰只能取一个平衡,很难做到两全。


确实很难,也不知这会儿,选好了没。(欢迎在评论区推荐实用又美丽的手机壳😄)


最初,壳的出现只是为了保护手机,防止各种划伤,在不小心摔出去的时候能够起个缓冲作用。当功能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壳开始拥有了其他属性:颜值、质感、娱乐、收纳等等,当然也成为各种周边必备佳品之一,XX限量版手机壳,XX电影手机壳。


当一件东西的属性多了起来,选择综合症也随之而来,纵向横向各种比较,让原本纠结的人更加无从下手,忘了买这件东西的初衷是什么。


特地去翻了翻我曾经买过的壳,超薄透明壳占多数,夹杂着一只悟空、一只中国风、一只几米。总体来说,还是以薄为主,毕竟太厚了单手抓起来也挺费力。


说回我这位老友,薄,且,意外情况下能保护手机。薄,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脆弱,这里不考虑特殊材料的情况。厚,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扎实,能够起到保护的作用。


把两个在某种程度上有冲突的指标摆在一起,确实很难选。不过这也许才是最真实的需求,未来的手机壳都应该朝这个方向发展。


人有时候似乎有那么一种心理,有恃无恐。如果选择了一个防护性很好的壳,那么从某种程度来说,就会放松警惕,原本小心翼翼,想着有壳呢,摔不了。侥幸之下摔得次数说不定不减反增。而相反,如果壳的防护性不是很好,那么处处小心,轻拿轻放,绝对不允许手滑的情况发生,说不定手机反而可以保护得很好。


摔手机,但凡有手机的,我想应该都摔过,像我这种,钢化膜时不时就碎一地的也大有人在,但从整体上来看,相较于手机正常的使用过程,应该还算是小概率事件。


那意思是不是说,我们在小概率事件上投入过多的资源,某种意义上会导致行为失去原本应有的约束,反而加大了事件发生的概率。这句话写出来,竟让我觉得有些可怕。似乎是在说,我们自己做出的某种防御性的选择反而会将我们引向不愿意看到的结局。听着像是悖论。


说到底,其实还是注意力的问题。当我们投入了足够多的资源,下意识地认为这些资源足以防范风险,替代我们原本倾注于此的人肉注意力,就像是多了一个隐形的看护人(大概是看《国家宝藏》看的(´・_・`))。于是在无意之中,注意力被转向了其他物与事,多多少少对此事有了疏忽。


一疏忽,一侥幸,发生状况外的情境也就不奇怪了。但反过来想,我们投入资源不就是想弥补人为的疏漏吗,如果最终还是要靠人肉来进行防护,那么追加这些资源的意义又是什么。


意义在于,充分意识到某种方式所能带来的效果都是有限的,壳没办法做到100%防摔,人也没办法做到100%不摔,那么就是不要过分依赖某一种方式,相当于天平的两端,保持平衡,防止此消彼长。


在设计系统架构的时候,如果涉及到第三方接口,有一个原则是双方都不能完全信任对方会严格按照预设的逻辑,教科书式运行。因此对于「异常」的判断很重要,无法预知对方会发生什么异常,那么按照自己的逻辑做好检查和判断,两个都健壮的系统进行交互,发生异常时进行问题定位,至少都有章可循,不会特别复杂。但又不能防护过度,导致代码冗余,可读性不高。


所以,掌握这个「度」很重要。挖掘出自己真正的需求,然后明白所有事物能起的作用都是有限的,其实做出选择就并不困难了。


愿我这位好友,早日觅得心仪的壳😄

撒欢吧
谈理想
聊人生
讲故事
相对论
花火田丁
微信号:huahuoding
花火田丁
不折腾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