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说不做是什么样的心理

花火田丁 花火田丁 2019-10-31 15:41:24 +0000

题图来摄于上海,By 町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光说不练假把式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形容「光说不做」的词句太多了。爱情里也是如此,你一定对这样的句子很熟悉「爱与不爱,不是听 Ta 说什么,而是看 Ta 做什么」,原文中多半是指男人,因为男人多半不善言辞,但行动是很诚实的。

但其实不分男女,都有可能面临这样的情况,尽管出于各种原因嘴上答应了,但心里其实还是有疑虑或者说没办法做到100%的认同,于是随之而来的行为就会显得有些古怪,比如设置一些条件或者给自己找一些借口,用这种古怪来拖延最终的行动,本质上还是心中没有真正的认可,于是导致了言行不一。

光说不做,我们都知道这样不太好,但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道理上来说,不做就别说啊,或者,既然说了就要想办法去做到。要说,却不去做,究竟是什么样的心理?这个问题让我愣了一下,就像小朋友问爸妈「为什么布碰到水会湿」,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解释。

先来看「说」,选择说与不说,可能真不需要什么严谨的逻辑。

在语言的“听说读写”里面,简单地看,“听”和“读”都是在理解语言,理解别人用声音和文字想要表达的意思。而“说”和“写”则都是在运用语言,最主要是说者和写者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并且其隐藏的含义,就是当下或未来会有听众在听,或者读者去阅读。因此“说”这件事情,最主要在于表达的动机,以及被人理解的动机。

来自网络

所以「说」只需要有一个「表达的动机」就可以了,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一个朋友这样跟你说「少年的你,这部电影看着不错,什么时候一起去看吧」。这位朋友觉得这部电影不错并且想去看,他的这个「动机」就通过「说」表达出来了。类似这种的表达没什么压力,也不需要担负责任,多半就这么轻松愉快地脱口而出了。

而另外有一种表达,就显得不那么轻松了。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有时候我们即便心中有些不情愿,但出于双方关系或者「爱」的考虑,会出现一些有违我们真心的表达。这个就不举例子了,看到这里你们脑中或许已经浮现出了很多熟悉的场景。这样的「说」也是为了「表达」,区别在于,可能并不全是「表达被人理解的动机」,更多的是对对方的一种回应。

这里的「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用声音说出来」,还包括自己暗地里的想法,比如,「我觉得 Python 很有用,我想学一学」,这也是一种「说」。

上面提到这几种「说」,有些是真情流露,有些是经过深思熟虑,有些则是随口一说。「说」之前的状态与最终是不是「真的去做了」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有违真实想法的「说」即便经过深思熟虑,但在彻底扫清心理障碍之前很大概率就不会去做。「随口一说」的情况就比较复杂,比如看电影那个,如果只是刚好看到说了一句,「再约」可能就变成了「再也没约」,一个是自己的确被事务缠身抽不出时间来看,二是可能过了那股子新鲜劲儿,渐渐就淡忘了。

「做」同样需要动机,只有表达的动机,却缺乏做的动机,就会出现「光说不做」的情况。做的动机相对比较复杂。

比如我们渴了会去喝水,困了就去睡觉,这些看起来是非做不可的事情,动机足够强烈了吧,但不喝水不睡觉的还是大有人在。这时候一定是有了其他动机更强烈的事情挡在前面,比如有一个非开不可的会议,或者有一个非接不可的电话,看起来比喝水和睡觉更迫在眉睫。

所以,光有动机还不够,还要有「紧迫感」,紧迫感可能来自外部,也可以是自发。本质上是我们对于「不做这件事」会带来的后果的一个预测。即便我现在很渴,但过一个小时再喝也不会渴死;即便我现在很困,但再坚持一会儿应该也没问题。于是这些预测就弱化了我们原本应该立刻去执行的动机,导致出现了「光说不做」的情形。

比如,前面提到的去看「少年的你」,不看也不会怎么样嘛,顶多是跟朋友没了话题,热搜上一条条的也看不懂在说什么,但没什么实质上的影响。学习 Python 也是如此,如果说学与不学,直接影响到工作上是否会被淘汰,那这时候动机就非常强烈了,根本不需要什么心理建设。

之前写了好几篇「HOW TO」系列的文章,阅读量是比其他文章要高一些,但有多少人看完之后尝试跟着去做了呢,还是说只是随手丢进去了收藏夹,我不得而知。比如写 Python 爬虫框架那篇,就有读者留言问关于编码转换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只需要原样复制一下我的代码跑一遍就能明白了,也不知道 Ta 最后试过没有。

另一篇 如何用 iMovie 做看上去很高级的视频 里,某一天突然意识到我其实犯了个错误,但似乎没人发现,或者发现了也懒得指出来。我提到的第一个关于自动地图的例子,当初并不是完全用 iMovie 做的,而是用早期版本的 iPhoto(现在 Mac 上「照片」这个应用的前身),当时的 iPhoto 内置了一个地图相册的模版,只需要把带有地理位置的照片导入就能自动生成我文中所说的那个动态地球仪的效果,当时写的时候,我只是 Check 了一下 iMovie 的确有地图背景,但因为那个视频年代太过久远,误以为是用 iMovie 的地图背景做的,但其实只是用 iMovie 做了最后的剪辑。这里正好做下勘误。

我曾经也算是典型的「光想不做」反面教材中的一员了,比如,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后来想了个办法,想买新书就必须先看完书单中一本,或者,如果是页数不多,就立刻安排时间去看,这样一来,看书的速度也快了很多。

以及,越来越臃肿的印象笔记,收藏越来越多,多到有时候第二遍看到又会再收藏一次,但其实并没有去真正践行并在脑中留下印象。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收藏之前我会做一些简单的背景调查或者资料收集,或者说是一些验证工作,比如前几天看到关于「小程序云开发」的文章,就立刻打开官方文档了解了下,然后再保存到笔记中,这样也算是完成了一个小小的「做」。

有人会说,如果想到或者说了就立刻就去做,那该多凌乱啊,会打乱现有节奏吧?但事实上,长久以往「不去做」给我们带来的“凌乱感”会远超于「立刻去做」,让人难以置信对不对,你不妨试一试。不过,纯娱乐项目不在此列,而且娱乐项目很少会出现「光说不做」的现象😂。

旧文参考:

走一步看三步

我准备……

往前一小步

真的懂了?

一本真的够了吗


撒欢吧
谈理想
聊人生
讲故事
相对论
花火田丁
微信号:huahuoding
花火田丁
不折腾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