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来自于NextDay
「符合得越多越像一桩生意?一条不符合的才是真爱?」
前些天在某新(交)闻(友)客户端( -> 即刻 )看到一条关于「择偶标准」的动态,如是说。
说到「择偶标准」,我相信大多数人都能洋洋洒洒写满一张纸(可能还不够?),长相、性格、年龄、身高、体重、学识、肤色、生活习惯、兴趣爱好、职业、收入、童年、原生家庭、教育观、情商、智商、财商,等等。随便挑几个就能写一大堆出来,有些估计还能给出可量化的指标来,比如:身高180,体重130
如果完全参照可视化指标,就跟面试筛简历一样,学历、工作年限等关键词,先筛掉一批,剩下的再逐个指标细分,最终留下来的几个再通过面谈决定谁最终入选,这筛选过程都不需要带有任何感情色彩,像是机械化流水线操作,丢给AI可能都有点大材小用。但至于最终匹配出来是不是你心中那个完美的Ta,就很难说了。
而有些,给不出这些具体的指标,只是一些大概的描述,比如「聊得来的吧」「正直善良」「聪明的」,比起前面定量的,这些定性的就比较困难了,比如「聊得来」,还没聊怎么知道聊不聊得来,莫非想找个见人自来熟的?「聪明」「正直」「善良」,除了聪明,还可以相对客观一点,其他两个就非常主观了,每个人评判的标准都不一样,除非是处于极端的两头,否则很难区分。于是,认真负责的介绍人们就很无措,身边究竟有这样合适的人选吗?
昨天回家路上,听到一个妹纸跟身旁的男孩纸说「这 就 更加 证明了 我们的三观 不在一个频道上 所以 我们 更不应该 在一起了!」,空格表示停顿及加重语气。
今天回家路上,听到一个妹纸跟身旁的妹纸说,「我还没有遇到那个对的人啊」
之前跟一个学心理学的小姐姐聊天,她说「真的是想找个Soul Mate」(灵魂伴侣)
很多围墙内的人们说「时间长了,就是责任在约束,特别是有了孩子之后」
也有人说「感情都是需要经营的,势均力敌才是最好的状态」
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经历,不同的追求,每个人对于「择偶」这件事多多少少都有点与他人不同的期待。而「标准」真正起到的作用,其实并不是帮你找到那个Ta,而是帮你排除掉一些Ta Ta Ta
有人说,一见钟情都是荷尔蒙作祟,哦,还不一定,可能只是一时的错觉。
然而,哪段感情不是从第一次的好感开始的呢,有了好感才会有相处的机会,一见钟情未必两情相悦,但至少是个故事的开头,命运给你安排了一次机会,至于是否要抓住这个机会,全凭你的一念之间。
就像是《茜茜公主》里茜茜和弗朗茨第一次见面时的情形一样,当然电影里总是会有些许美化,但确认过双方的眼神,都是被对方深深吸引,才有了后来临时宣布订婚以及茜茜成为年轻的皇后的情节。
因为爱/钟意/钟情,很多事情就会变得简单。
后来茜茜因为跟太后在育儿观念上的冲突赌气回了娘家,弗朗茨千里迢迢追过来准备问责,茜茜也是一肚子的火气要发泄,而当俩人一见面,什么都不见了,只有春风化雨般痴痴望着对方傻笑,不得不说两位演员演得太传神了。当然,育儿观念的冲突不是就这样笑一笑就能化解了,弗朗茨站到了茜茜这边,是成功的第一步,而太后那边还得归功于茜茜妈妈(太后的妹妹)的游说。
回到开头那句关于择偶标准的动态:
「符合得越多越像一桩生意?一条不符合的才是真爱?」
如果换种表达方式可能更贴切,在没有遇到那个Ta之前,所有的「择偶标准」可能都只是参考意见,只有真正的Ta出现在你面前之后,那些标准才有了现实的意义,可删减可追加。当然也有人严格按照自己制定的可执行的标准找到了完美匹配的另一半,简直是教科书情节。
不知道为什么,大多数人似乎对于自己「不想要」的更确定,而对于自己「想要的」却含糊不清。所以,比起这样问「你想要找个什么样的对象」,或许这样问「你绝对不想找个什么样的对象」,更简单一些。而这些「绝对不想要」越具体越好,比如「三观不合」这样的就不具备可操作性,可以换成「消费观」「育儿观」,并举例说明,这样的一个过程也是在梳理自己的观念。
那究竟要不要定「择偶标准」,又该如何定?
不负责任的建议是,不要刻意去定,与其对着本本画勾勾,不如花时间去了解去相处,如果坚持要定,越具体越好。
道理都懂,还是过不好自己的一生?
别人的经验永远都是别人的,别人走过的弯路也是别人走过的,没有捷径可取,真正发生在你身上了才是对你适用的道理,理财如此,择偶亦是如此,再多理性,也有猝不及防感性的那一刻,没办法用道理去解释。
就像题图里说的,「保持一颗好奇心」
发送给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