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来自于NextDay
今天和一个朋友聊天,Ta最近工作压力大,心情不好,整个人的状态都不是很好。
关于工作,不是我熟悉的工种,爱莫能助。但是涉及到压力和心情调节,有过类似经历,所以还是可以给些建议。
于是,按照自己的亲身体会,我建议Ta可以通过运动来调整自己的状态。并且列举了自己通过运动调节心情的经验:
某个很棘手的项目开发过程中,即便跟需求方开会开到八九点钟,跨越黄浦江回家,还是会去游个泳,把心情归零,把脑子归零(泳池离家近是有利条件)
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完成今日微运动目标(15-30分钟)
每周2-3次高耗能运动(1小时以上)
……
种种事例,我想说明的只是一件事「运动可以缓解压力,调节心情」,就算锻炼得精疲力尽,心情却很平和,有种很踏实的感觉。我深受其益,于是就迫不及待地想要我的这位朋友也感受下运动的魔力。
建议给出之后,并没有得到我想象中的「好啊,我试试看」,而是一些会造成阻碍的理由,类似「好久没动了」「回到家还要处理工作上的事情」「头疼,已经没有力气了」……等等,这些所有加起来,都让「运动」这件事情看上去变得非常难实现,那么也就无法达到「通过运动来释放压力,调节心情」的目的。
即,我的建议看上去不具备可操作性。
我有点着急,跟Ta分析,其实每日的微运动耗费不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其实工作上的事情稍微晚一点再处理也不会有本质的影响。然而继续无济于事,Ta始终陷在「工作压力」这件事上不能自拔,「不行的,不能晚处理,明天早上来不及的」(相信我,90%宣称十万火急的工作都是有一定的缓冲空间的),但还是因为工种不同,我无法针对工作本身发表意见。
于是,就陷入了一个无法达成共识的循环,我一直在建议运动,Ta一直在强调压力。
我开始反思,为什么我们总是希望别人能够接受我们的建议?
首先,这个人对我们来说是重要的,好朋友,亲近的人。于是,当他们遇到问题时,我们希望自己能助Ta一臂之力,帮Ta走出困境。再者,就像很多标题写的那样「二十几岁时我希望有人告诉我这些事」,我们根据自己走过的弯路,总结出来的方法,希望能让对方不再重蹈覆辙。基于,这些原因,我们会产生这样一种预判「只要按照我们的方法去做,就能缓解/解决对方现在遇到的问题」
于是,当建议不被采纳,我们的这种预判就一下子崩塌了,意味着我们只能在旁边干着急,无法伸出援手。一方面是为自己不能帮到对方而懊恼,一方面又点不甘心为什么对方会不采纳自己的建议。而一旦陷入了这些情绪当中,对方来找你聊天的意图本身,就被忽略了。
就像我之前在某篇文章中写到的,有时候,聊天倾诉,并不是想得到一些实际的建议,或许就是「静静地聆听」或者「陪着骂两句」就够了,因为事情本身怎么处理,有多严重,对方心中多半是有数的,也大概知道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而情绪却无处释放,情绪本身是需要一些共鸣或者同理心的。
这样一想,Ta来找我聊天的时候,并没有表示需要得到一些建议或者问应该怎么办,而是我主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所以,针对我的这位朋友的情况,我想我只需要去理解Ta的情绪,肯定这些情绪,至于建议,当Ta处理好了情绪,自然会去考虑对策。
旧文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