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抽象为具象

花火田丁 花火田丁 2018-06-29 15:57:22 +0000

题图来自于NextDay


大概是物理没学好,对现实中的距离特别没概念,比如,大路考的限宽门、开车时和前车的距离,嗯,自动驾驶快来拯救我。


今天在看某非正经(非严肃)马拉松比赛的赛程,有10公里、5公里、3公里三种规格,10公里就不考虑了,在3和5之间徘徊不定,对于一个平日里几乎不跑步的人来说,心想,跑完3公里大概是什么状态,5公里能不能坚持下来,完全没概念,一张无知问号脸。


问人吧,身边都是跑步达人,轻轻松松5公里、10公里的,都是小意思,也没一起跑过,每个人的身体素质又不一样,还真没法儿给建议。


怎么办呢?工作中磨练出来的「化抽象为具象」的功夫可以派上用场了。


做产品设计的时候,经常需要把老板铅笔画画的草图变成让人一目了然的原型图,比一般原型图要更细致一些,介于原型图和设计图之间。


这个过程,将抽象的一些功能,转化成具体的产品原型,比如,某个页面需要用户去填写一些非常简单的基本信息,昵称、年龄等,再选择一些感兴趣的标签,页面并不复杂,但原型没出来之前,每个人脑补的界面布局可能都是不一样的,想法还很朦胧,只有当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原型图,按钮、输入框、配色,都在眼前的时候,脑中模糊的影像逐渐变清晰了,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探讨。


毕竟大多数还是习惯做选择题,而不是从空白开始的填空题。


所以将抽象的想法具象化为实实在在的原型是最直接的沟通方式,必不可少,改了看,看了再改,一来二回的,才能真正落地。最新一个产品的原型,改到第6版才最终定稿。


原型讨论的方式不仅仅适用于公司内部进行产品规划,跟客户进行需求分析的时候也很有帮助,从表面上来看,工作量会比修改文字版要大,毕竟要来来回回作图改图,但实际上,只要熟练掌握原型工具,在改图这件事上消耗的时间将会远小于反复沟通确认双方理解是否一致的时间,没有这个图,都只是Flowing in the wind,靠想象。所以宁愿前期多花一点时间将需求具象化,具象化之后由于专业不同导致的理解上的差异会大大缩小,也能作为达成共识的一个产出物,保障双方各自的利益。


特别羡慕会画画的人,电脑也好,纸笔也好,想到什么画什么,看到什么都能画出来,画画大概是超越一切最通用的语言了,将「抽象具象化」最有效的方式(额,这里先排除某些知名流派的画家,大概是将具象给抽象化了)。不会用外语点菜,画出来!不会用外语问路,画出来!不会用外语买东西,画出来!遥想起多年前和朋友们去的桌游馆,其中一个游戏需要用画画来表达,类似你画我猜的模式,一个女性朋友画得实在是难以描述,然而她老公却完完全全看懂了,这就是默契吧!


化抽象为具象,在记忆训练方面也很有帮助,如果你关注过这方面的书或者影视剧,「记忆宫殿」这个词你一定不陌生。


「记忆宫殿」,也成「旅行记忆法」或「位置记忆法」。罗马元老院的元老们要利用这种记忆术来记忆他们的演讲词。大致意思是将需要记忆的内容与这座想象中的「宫殿」结合起来,通过位置或者宫殿中的物件加深对于内容的关联和记忆。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与爱因斯坦月球漫步》这本书,里面讲了包括「记忆宫殿」在内的多种记忆方法,很有趣。


当然,化抽象为具象只是一种方式,它的最终目的,是帮助理解以及减少沟通障碍,而不应该成为沟通的累赘。


那么,在5公里和3公里这件事上,怎么来具象化的呢?


其实很简单,我努力回忆了下最近走过最长的一段路,在地图上标好起点和终点,这段路的距离就有了。那时候觉得还走了挺久的,实际也才2.1公里,有了这个参照物,那5公里就简单了,挑个自己熟悉的区域,比如家附近、热门商圈,根据刚才那个2.1公里的2.5倍拉一下,结果着实吓了我一跳,原来5公里有那么远😂


虽说不是正儿八经(娱乐为主)的马拉松比赛,但作为一个跑步小白,还是需要一点参加的勇气。那么,跑步小白为什么会想去参加马拉松比赛呢?


为了好看的纪念T、选手包和阳光普照的奖牌!阿哈!


撒欢吧
谈理想
聊人生
讲故事
相对论
花火田丁
微信号:huahuoding
花火田丁
不折腾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