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匠心

花火田丁 2018-02-05 14:17:01 +0000

题图来自于NextDay APP @Helsinki,芬兰


自从开始看《国家宝藏》,每每都会惊叹文物背后的工艺,在什么工具都没有的几千年前,工匠们是怎样一手一线一笔一划地制作出如此精美的物件,太不可思议了。


在「非遗」满天飞的那段时间,我也追风了一把。看了很多民俗文化的书,也曾想走遍大江南北,亲眼看看那些快要失传的手艺。


这个时代真的很好,只要真心感兴趣或者充满好奇心,可以有很多方式。书、照片、视频、即时聊天工具、搜索引擎。足不出户,就能坐享他人探索的成果。


当时看过一本名为《生存恐慌·最后的老手艺》的书,全书将近300页,大致介绍了三四十门老手艺,有剃头匠、打豆腐、手工造纸、铜匠、磨刀人、吹糖人、手工制衣、擂茶等等。


印象深刻的是序言中的一句话:

「一个手艺,就是一份人生」


从小就很喜欢吃老豆腐,现在是越来越少,日本豆腐、嫩豆腐比比皆是,却很少能觅得好吃的老豆腐,即使餐厅的菜单上有老豆腐这道菜,也都不是小时候吃到的味道。


书中花了7页的篇幅介绍「打豆腐」

以下为引文:


黄豆浆煮沸后,吊在上的包袱里,过滤分离豆浆水与豆渣。豆浆水要再次进锅煮,才称为我们常喝的豆浆。豆浆变豆腐得添加一定量的使用豆膏粉,也就点卤。点卤是关键,下卤的量、时机、次数直接关系到豆浆能否凝固为豆腐。食用石膏经烧、磨、碾成粉末,用凉水化开即成卤水。


下卤十来分钟后,揭开罩在豆腐缸上的锅盖,拿根筷子直接丢进,筷子摇摆三两下,稳稳地立在奶白的豆腐中央。


每门手艺都是以叙事的手法展开,找到当地还在坚持这门手艺的人家,边看边问,听着质朴的匠人缓缓道来,要是吃的,准是香气扑鼻而来,若是手工活儿,那必定丝线细腻,工工整整。


一字一句中,既有浓浓的生活的气息,又透着文艺范儿,着实佩服作者的文笔,但如这本书标题所说,「生存的恐慌」,也许在科技发达的现代,这样的老手艺会越来越少,这样做出来的老豆腐,耗时耗力,远不及机器的效率高,而口味,快餐文化盛行,对大多数而言,似乎也没那么考究。


相比打豆腐,手工造纸更是工序繁多,从砍野生枝条,撕下树皮腌泡,到沉进塘底,就已经花去了将近1个多月的时间,而达到最后一到工序「捶纸」,这些还仅仅是开始,后续一系列的工序都需要耐心以及细心,稍有差错,多日功夫就白费了。


也真的应了序言中的那句话「一个手艺,就是一份人生」。


没有这样的经历,很难去想象一辈子就在做着同样的一件事,而且在外人看来,似乎得不偿失的一件事。


在机械化自动化如此发达的现在,趁着「非遗」的热潮,有很多「手工艺品」红火了起来,打上「纯手工制作」的标签,身价立刻翻上好几倍。可总觉得差点什么,大概是缺了「手艺」中的「艺」吧,很少再有古人那种巧夺天工的珍品,距离现今只有几百年历史的「宁波万工轿」,前后花了三十年的时间,快消的现在,习惯了半小时送达的我们,又怎么等得起?


想起之前嘲笑一四川哥们连家乡话都不怎么会说了,还反问我怎么总想着「民俗」「传承」。我始终觉得人类延续的目的不就是把文化或者知识一代代接力下去吗。


最后应景一下配图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撒欢吧
谈理想
聊人生
讲故事
相对论
花火田丁
微信号:huahuoding
花火田丁
不折腾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