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吗

花火田丁 2018-05-07 15:05:47 +0000

题图来自于NextDay


“在吗?”

……

……


打了俩字「在吗」并发送之后,就开始无限期等待对方的回复,没有回复就不会开始下一句。


打电话这么问一句很正常,防止对方因为信号不好已经掉线,这边还在滔滔不绝。可换成聊天软件里的「文字」,就有点费解了。


与打电话不同,文字聊天更像是古老的电报或者寄信的形式,并不会在你发出电报或者寄出信件的一瞬间,就能知晓对方是否收到以及得到对方的答复。寄出去了,就暂且放下了这件事,等某一天收到了对方的回信,才会开始下一次的交互。打个不是很恰当的比方,打电话和发电报就好比是网络协议中的TCP和UDP协议。一个面向连接,一个非面向连接。


于是,就更难理解,在聊天窗口写下「在吗」俩字的用意了。

如果只是私事儿,或者闲聊,倒也就算了,可放到工作中就更难理解了。


如果对方不回复,就一直不说正事儿吗?工作上,我还真遇到过这样的,几乎每次都以「在吗」开头,若是一直不回复Ta,就不会有下一句话,有时候漏看消息或者在忙其他事情,就这样过了许久,Ta终于憋不住,于是又追了一句「在吗」……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至今我还是很难理解这样的行为,甚至很好奇。在发出「在吗」的时候Ta是什么样的心情。


猜测一:要根据对方的回复再行组织语言。

可对方要么就是「在」,要么就是没有回复表示「不在」,而运气好的情况下,对方飞快地回复了个「在的」,这俩字也不会对接下来原本要说的内容产生什么实质性的影响吧,既然没有影响,也不会有需要再行组织语言。


猜测二:Ta想说的事儿是接下来一段时间内需要对方一直保持在线和及时回复的。

这种倒是可以理解,「在吗」的作用相当于「你现在有时间吗」或者「你现在方便吗」,表示自己可能需要占用对方一段时间来说一些事儿。但个人觉得后两者的问法更好更直接。而对于像微信这种聊天工具来说,显然也不太现实,毕竟很容易被其他事情打断,对方的时间不可掌控,可能回复了一句之后又离开了。于是此时的「在」并不能代表之后的「在」


猜测三:某宝卖家沟通后遗症?

「亲,在吗」,这个大家都懂,不解释了。


猜测四:试试看的心态。

多发生于需要向对方求助的情况,但又担心对方不能及时给予帮助或者说是善意地怕耽误对方的时间。于是,先试探性地问一问,没等到回复估计就自己硬着头皮去想办法了。但凡等不了的,压根不会多问这一句,直接就一大段问题抛出去了。


猜测五:要说一些难以启齿的事儿或者自己还在纠结犹豫要不要说。

这句「在吗」就像是掷了一个骰子,或者是抛了一个硬币,相当于是让对方为Ta做一个决定。但通常效果不会很好,如果原本因为是否要说而举棋不定,那对方的一个举动可能只是在天平的两端略加砝码,自己依旧纠结,更甚者,对方一个猝不及防的回复会让事情变得紧迫,原本只是一个人在纠结,现在有了参与者,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还真说不好。


猜测六:就是个习惯/口头禅。

就像是预置的快速回复。有可能过了一会儿,连自己都忘记了这件事的存在。


好不容易集齐了六大猜测,666,其实五和一有点类似,可以理解为需要由对方来触发下一步的动作。


但从我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出于何种原因和心态,「在吗」这种方式都有违「沟通效率」,真有什么事儿,还是组织好语言,开门见山有事儿说事儿比较好。


至于对方是否能处理,不在我们的控制范围内,我们要做到的是把自己想说的事儿/想问的问题表达清楚丢给对方即可。这让我想起了邮件里的「已读回执」的功能,一直觉得这是个很微妙(鸡肋)的功能,发信方想通过这个方式来知道对方是否已读,然而如果对方愿意让你知道读信状态,直接就回复了。比起不知道对方是否已读,对方「已读不回」岂不是更容易让自己陷入被迫害妄想症?何必……


所以,你的「在吗」我没有回复,要么是真的没看到,要么是我在等着你说正事儿。


如果是要紧事儿,建议还是电话直达为妥,毕竟谁都不可能时刻盯着聊天软件。


有时候对于惯犯式的「在吗」,特想回一句「不在」😂

撒欢吧
谈理想
聊人生
讲故事
相对论
花火田丁
微信号:huahuoding
花火田丁
不折腾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