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却好景不长

花火田丁 2018-05-03 15:59:20 +0000

题图来自于NextDay


作为一个离不开智能手机的年轻人,又算是半只脚踏在互联网行业,迄今为止,一次共享单车都没有骑过,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


最早的时候,其实差一点儿就注册了摩拜,大概是因为要上传身份证,出于个人隐私洁癖,就最终没有完成注册。


从街上只有小橙车,到接连出现了小黄、小蓝、小蓝白、小绿、小金……各家单车拼个你死我活,朋友圈各种求免费神券,直到摩拜被美团收购,街上能看到的车越来越少,也再不如先前那样的整齐划一,这个过程说快不快,一年不到的样子吧。


共享单车就准备这么黯然消逝了吗?


由于我没有真正使用过共享单车,用户体验无从评论。但从一些统计报告上来看,共享单车的诞生确实有利于「绿色出行」,我们先看共享单车出现前后的几组对比数字(暂且都以上海为例):


1. 自行车的出行占比从原先的5.5%提升到了11.6%

2. 小汽车的出行次数减少55%

3. 黑摩的出行次数减少53%

4. 上海51%的共享单车活跃在地铁站周围

5. 上海,当出行距离小于5km时,91.9%的情况下,共享单车+公共交通出行比小汽车快

6. 全国骑行总距离达25亿+公里,相当于多种了3,000万棵树


—— 数据来自于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指导支持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院联合摩拜单车共同发布的《2017共享单车与城市发展白皮书》


从这些数字上看,共享单车无疑是对人、对社会、对环境都有利的一种出行方式,应该是被长期倡导并持续发展下去的一个产业,但事实并非如此,好好的一个朝阳产业,如今似乎提早进入夕阳。橙黄两大巨头,一个高调被收购如今前途未明,另一个举债累累急于寻找出路。


为什么会这样,一件好事,却没办法长久。


原因当然很复杂,牵扯了众多的利益方,剪不断理还乱。从我的角度说说几点看法:


  1. 单车远比我们想象得要更「重资产」:造车的成本(要轻便、还有长时间供电以获取GPS定位)、管理的成本(摆放车辆、流量调控、维修/失踪),特别是后期乱停乱放直接导致了共享单车被整治,看到一幅幅共享单车堆积如山的照片,触目惊心之余真的是心寒。


  2. 烧钱换流量的坏习惯:忘了最早是从什么产品开始了这样一条「烧钱」的不归路,如果说前期通过烧钱去教育用户,使其养成一种使用习惯,这还说得过去,但是发展到后面,烧红了眼的资本,只为了打倒对手,让整个行业变得不健康。在共享单车拼命烧钱发券的那段时间,竟然都出现了一个专为共享单车而生的薅羊毛产业。原本是一个有机会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产业,到头来成了资本的狩猎场。


  3. 没有更深入地跟城市交通规划结合起来:共享单车大可以跟城市公共交通完美结合起来,就像地铁接驳公交一样,单车也可以接驳。也许有一些举措,但几乎没有看到哪个城市有从全局角度进行资源整合的,也许利益方谈不拢,也许发展得太迅猛导致还来不及规划,如果共享单车能够从政府层面进行统筹规划,也许就不至于此。


在共享单车出现之前,很多城市其实都推出了「公共自行车」,一些科技园区、办公楼或者热门景点前会有一些锁车的电桩,不像共享单车那样随骑随停,需要提前申请办卡(办卡名额还有限额),当然用完后也需要停到指定有电桩的地方,可能是因为使用上的限制太多,申请门槛也不低,利用率相当低。


这两者相当于两个极端,一个太固定,一个太灵活,如果能够各取所长,综合一下,说不定会有好的出路。


互联网时代确实提供了很多前所未有的机会,流量红利让很多人尝尽了甜头,然而在不停追逐利益的同时,几乎快要迷失了心智,被嗜血的资本一步一步地吞没,让原本可以很有意义又能持续发展的产业变得「好景不长」,挺可惜的。


但是,如果一开始没有资本,也很难做起规模,有种「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无奈。


撒欢吧
谈理想
聊人生
讲故事
相对论
花火田丁
微信号:huahuoding
花火田丁
不折腾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