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效应

花火田丁 2018-01-07 14:07:40 +0000


题图来自于NextDay @Reims, 法国 via Lydiiia


当人怀孕了就更容易发现孕妇。


偶然因素随着自己的关注而让你觉得是个普遍现象。这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孕妇效应」,又称「视网膜效应」。


倒不是说只有孕妇才会这样,生活中的其他例子也挺多。


最近在研究养老问题,公交地铁上听到人们交谈,有关老年人的话题直钻进耳朵。走路上,都觉得老人们多了起来。似乎全世界都能感应到自己的念想,把相关的人事物聚集到了一起。


其实,还是「注意力」作怪。


这类信息可能每日都是照常出现,只不过我们当时的注意力在其他关键词上,所以没有在意。而当关键词切换,便会自动过滤其他无关的信息,于是就会让你觉得全世界都奔着你的「新」关键词而来。


这是现实世界的情况,再来看看虚拟世界。


继续说「养老」这件事儿,当我开始留意这个关键词,各种信息流里关于养老医疗的推送似乎也神奇地多了起来。搁前几年,可能会觉得好神奇,而如今,见怪不怪,想必大家都经历过,刚刚在某宝搜了个“XXX”,打开网页,右下角就醒目地跳出关于“XXX”的广告来。——「互联网无秘密」


没有经过刻意训练的大脑大多会选择让你看到你「愿意」看到的东西。「孕妇效应」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相由心生,境由心造」的一种表现。


偶然因素因为持续的关注、持续的信息收集,你的大脑会让你觉得这其实是一种普遍现象,「看,你的同类!」,也许那并不是你真正的「同类」,而只是大脑过滤之后你「愿意」看到的同类,或许是真实的,或许是带着某种偏见,毕竟标准是由你自己制定的。


举个例子,失恋的人听什么歌都觉得很伤感,因为「什么歌」都不是重点,重点是你的大脑持续传达的是「我很伤感」,指挥着人去发现在歌曲里让人觉得伤感的点,当人被情绪淹没,总会找到点什么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如果这样,人看到的永远是自己「愿意」/「想要」看到的,岂不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有研究表明,人们买得更多的是与自己观点契合的书。那么在此基础上,即便能够找到足够多的支持者,观点是对是错还是无法判断。


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当科学研究的方向离原有想法越远时,离真相就越近。

那么如何能让自己离真相更近一步?


前面说到,大脑会刻意过滤一些你不愿意看到的东西,就像是一个过滤器,规则根据你的喜好而定。


那么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过滤规则触发的时候,跳出来逆向思考一下,尽可能地让更多的观点涌进来,也许其他「外来观点」还是会被「亲生观点」给击退,但久而久之,过滤器的敏感度自然会下降,也许原来毫秒级就执行完的规则,现在会花上个几秒钟,这期间留给你的就是独立思考的空间。


不过事事都抱着怀疑的态度,每天在大脑里都有好几个小人在打架,也是很累。


有一个简单的办法,找一个靠谱的「同类」,时不时地就能正向引导着周围人的那种。


可是,怎么样才能找到这样的「同类」呢,又或者如何判断是否「靠谱」呢,那么首先,你自己得是一个类似「靠谱」的人,似乎陷入死循环了。


那么……

还是早点睡吧,保持良好的体魄,才能看到更远的未来,认识更多的人,从统计概率上去解释这个问题 ╮( ̄▽ ̄"")╭


本文也是经过我大脑过滤后写出来的,对「孕妇效应」更专业的解释,请自行Google。


参考:


1. 你的大脑也善于敏感词过滤 [https://www.guokr.com/article/4935/]

2. 孕妇效应 [https://baike.baidu.com/item/孕妇效应/896606]


撒欢吧
谈理想
聊人生
讲故事
相对论
花火田丁
微信号:huahuoding
花火田丁
不折腾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