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许,可还行

花火田丁 花火田丁 2019-02-14 15:15:02 +0000


题图来自于NextDay

先来看个菜谱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就像双语君说的

在做饭这件事上,东西方对“量”的感受从来都不在一个水平面上。

习惯了说“克”、“盎司”、“毫升”的人们是永远不会懂得“适量”、“少许”以及各种心算大法……

比如测毒一般的用手指试煮饭的水量:

方法很简单,把米倒入锅内,并放平,接着用你的食指指尖碰触到大米的表面,然后将水加至食指的第一个关节即可。

—— 中国日报双语新闻

煮饭水量这件事,在初入厨房的时候,家里老人还真这样交代过,弄个两次之后,倒也随意了,目测差不多即可,只不过是软点硬点的差别,煮熟了就行。

可是「适量」、「少许」这些词一旦出现在了菜单里,看着就头大了。 1/2大勺、120g、210ML,在烤箱面前看惯了这些精确的计量单位,回到中餐上,这几乎不成标准的“量化”,还真是不习惯,为此着实挣扎了很久,也总是被家里的厨房大拿们嘲笑。(参见 厨房江湖)

时间久了,在中餐这件事上,倒也慢慢放下了对于计量的执着,毕竟大多数菜谱中,主要原料的计量还是相对精确的,区别在于配料或者调料上,于是就基本视心情而定了,少许、少量、一丢丢,全凭手感,熟了就行,至于味道嘛,同一道菜可能每次都是不同的,充满了惊喜,水平极其不稳定,于是,慢慢地就失去了在厨房原本就很小的一席之地😂。

原本已经渐渐淡忘了「适量」「少许」这些词带来的魔咒,最近又碰上了。

因为右手受伤,每天需要将药粉敷在伤痛处,方便固定,就顺手用打拳的缠带在敷贴外缠了几道(透气又能起到保护作用,还挺好。只是缠带一股子药味,还好教练看不到😂),谨遵医嘱让这只手「尽量少动,多休息」,在大多数时候都是自然下垂的状态 —— 荡着。

这周去复诊,就跟「适量」们正面交锋了。

医生:好点没,这个地方还疼吗?

我:好多了。但是为什么觉得整只手都肿肿的,好像原来没事的手指也开始肿了

医生:我看看

(拉起手,一顿捏推拉拔)

医生:你这只手是不是一直就这么荡着啊

我,点头如捣蒜:不敢用它啊,想快点好

医生:还是要适当活动啊,你一直荡着会水肿的

我:额,适当,我平时的工作要一直敲键盘,而且运动也是要一直拿着剑,还有……

医生:这些还不行,还要再过段时间。这段时间你就适当活动下,注意休息

……

这一番对话可把当初拼命想把「少许」换算成精确单位的感觉给找回来了。这「适当」是指日常活动的百分之多少强度呢?多了会休息不好,少了又会引起水肿,「书呆子」模式这就开始启动了。

医生看我一脸纠结:你吃饭总要用右手吧?

我:Emmm,我可以用左手

医生:你是左撇子啊?

我:不是,最近刚练的😂(大概是要重新开发右脑了)

医生大概觉得有点好笑:这个,你可以用右手,不要刻意去用力就好了,不要老去动它,日常的那些活动还是可以的。

啊,原来这个就是「适当」的活动标准啊。

中文博大精深,没有上下文或者额外的批注,有的时候还真的很难理解。再加上这些词都因人而异,比如,有的人觉得半小勺算少许,有的觉得1/4小勺才算少许。那么对于「少许」这个词本身就没有统一的标准,全看个人的理解,以及靠多次实践之后积攒下来的经验值,比如手工揉面这件事,一般来说揉个多少分钟就够了,但有的人手温比较高,那么这个「一般时间」对Ta就不适用了,只有靠自己不断实践去摸索出「对自己脾气」的标准。

这大概也是中餐奇妙的地方,同样的原料、同样的菜式,怎么到了不同的师傅手上,差别这么大,其中的原因多半跟这些似是而非的经验值有关。

为什么会对「适量」「少许」这些词如此纠结,大概跟工作性质也有关系。与机器打交道没有模棱两可,非0即1。习惯了「确定」与「精确」,遇到需要加上自己判断才能转成「精确」的情况,开始总有点心虚。但好在,有试错的机会,通过实践去让这些「不确定」逐渐逼近「确定」,大概是最适合我的出路了。

可是,就像某人说的,为什么就不能随性一点呢,又有什么关系?

撒欢吧
谈理想
聊人生
讲故事
相对论
花火田丁
微信号:huahuoding
花火田丁
不折腾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