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价”的数字化?

花火田丁 花火田丁 2021-03-04 12:08:45 +0000

题图来自于NextDay


拍完的数码照片封进了硬盘,实物相册却还是会偶尔翻翻;

用 APP 画的画存进了相册,纸质的绘画小本在书架醒目的位置。

数字化让记录更方便,却似乎淡化了存在感。就像项飚在十三邀里说的,「附近的缺失」,数字世界的确可以让距离缩短,但同时也让人们开始遗忘真实世界的距离。

APP 画画,随手画,随时画,随便擦,擦完便没了痕迹。而手工绘制的颜料画,一旦画错,挽救却没那么容易,有时这张纸就废了,从头来过。甚至是铅笔画的素描,擦不干净,仍然能看出来痕迹。

数字记录让犯错成本降低,给了人们不断尝试的机会,同时,似乎也少了一种仪式感和敬畏感,下笔之初的谨慎感。回想起学生时代的作文课,一张A3大小布满格子的作文纸,摊在课桌上,托腮想了半天,也还是要拿出另一张纸来打了草稿或者列了提纲才敢下笔,不像现在,键盘+ Pad 摆好,噼里啪啦地就开始码字,码出的皆是心中所想,写错了或者写得不满意了,Backspace 敲一敲便完事儿了。

经历过非互联网时代的文艺工作者们,写一本书是一件浩大的工程,手写的手稿涂涂改改,一版再版,料想那时候的编辑大概也得是写得一手好字吧,不然可怎么下得去手加上批注和修订内容。现在倒是简单了,一切无纸化,环保又方便,电子文稿打开,开启修订模式,这里划线那里删改,一目了然,传到下一个人手里,还可以选择「拒绝修订」。

也没人知道你的字好看或者难看,一个个的字啊,只是白纸上的一个个符号,方方正正,都一个样子。手写的字可是有情绪的,笔锋犀利,字字紧凑,扑面而来的「奋笔疾书」之感,大概正是作者情绪高昂或者灵感四溅的时刻;洋洋洒洒,松松垮垮,那大概就是轻松愉快的小散文或者是「思绪暂时被卡住了」吧。更有趣的是,「字如其人」这话还真的不好说,看这一笔一划小学生的认真样,指不定写的人就是一个高大威猛的男生呢。

而现在,这屏幕上的白底黑字或者是黑底白字,想要看出这背后的情绪,就没那么容易了呢。于是,只能是靠标点符号或者一些夸张的词汇来烘托了,但终究还是有点无力的,还得看「读者」当时的心情,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看了,可是有不同的理解。

比如:

「哦」

字,就变成了只是「字」—— 什么意思?字面上的意思。警匪片里的经典场景,打印没那么方便的时代,匿名信上的字都是一个个从报纸上剪下来拼到了一起,以此掩盖住字背后的人。纸上的方块字们变成了虚拟的文字,同时让「异见」的表达也变得泛泛,以前你觉得书上或者杂志上有需要勘误的地方,可是要书信一封给出版社或者编辑的,现在呢,大概只需要找到微博或者公众号,打几个字,发个留言就好了。

屏幕上蹦出的这些字,少了仪式感,也少了谨慎。篇幅不限,内容不限,时间不限,自由创作,可往往却会让我们迷失了重点。我很喜欢 Midori 的那套5年/3年的日记本,将5年的同一天放在一页上,于是每天最多就只能写个3-4行字,当然,你可以把字写得很小,挤满那局促的空间,但更多时候,你会好好想一想,这一天下来,值得我们留下来的3-4行字,写点什么好呢?下一年的同一天,看到去年的这一天,是否能够完整地还原当时的心情呢?

有人说,码字的时候也有谨慎的时候好吗,你看,给心仪对象发个消息,删了写,写了删,可不是谨慎又谨慎吗?可想想看,要是回到纸笔时代,你这来来回回地,脚边的废纸篓可是要满出来了,低头一看,「呀,我已经写了这么多遍了」,可,这聊天框里的删删写写,也只能是看看屏幕左上角的时间,「啊,已经过了久了」。

标题我想了很久,数字化其实一点儿都不“廉价”,这巨大的技术改革的成本,可贵呢。我所指的「廉价」,更多的是,不假思索的资源浪费吧。看着小朋友的抄写本,要想保持作业本的整洁,书写的时候可得集中精神一气呵成,不然,这橡皮擦擦过的痕迹,总是会让人眉头一皱。

数字化的好处当然也是很明显,查看的方式不受限制了,随时随地想看就看。想起来某年某月某一天,搜索一下,文字也好,照片也好,就都跃然眼前了,不然还得抱着那老旧的记事本和相册,翻来翻去地找寻一番。

想来想去,实物还是数字,都只是形式而已,我们所珍视的,不管是什么样的形式,内容和心情才是最重要的。不能因为现在「写字方便」就随意乱写一通,也不能因为拍照方便,就咔咔咔乱拍一通,那样只会浪费了当时的心情和精力。

这是个矛盾的时代,就像前不久看到的一句话:

未来的科技生命将是一系列无尽的升级,而迭代的速率正在加速,无论你使用一样工具的时间有多长, 无尽的升级都会把你变成一个“菜鸟”。永远是“菜鸟”是对所有人的新设定,这与你的年龄、经验都没关系。

在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我们都被「工具」追赶着,工具们也不甘于只做「配角」,开始反客为主,笔记工具开始重新定义「写作」,画画工具开始重新定义「创作」,甚至,因为某只锅才学会了某道菜,因为某个料理机才知道原来水果蔬菜可以这么吃。似乎,太多的东西开始掺杂到我们的生活中来,告诉我们「什么样子才是美好的生活」。

扑面而来的「重新定义」,我们真的需要吗?让环境、社会变得更好的新科技,需要。可只是为了刷存在感,占据我们仅有的时间空间的,那便要小心谨慎了,尤其是那些让我们忘了原本的初衷的。


撒欢吧
谈理想
聊人生
讲故事
相对论
花火田丁
微信号:huahuoding
花火田丁
不折腾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