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模式的差异

花火田丁 2018-02-18 15:08:20 +0000

“在居住着百万人类的楼群里,某个房间正在弹奏舒伯特”

题图来自于NextDay @Melbourne, 澳大利亚 by 豆子


小区门口多了个公交车站,我的第一反应是,真好,以后车到家门口,出门更方便了。说给娘亲听,她第一反应,这以后车来车往的都是尾气,阳台窗户也不能开,也不能晒衣服晒被子了。


娘亲家里屋里忙忙碌碌大半辈子,最关心的就是洗洗晒晒涮涮。而我,按照娘亲的说法,就是一天到晚趟在外面,就想着出去玩儿。在对于公交车站的看法上,差别是一览无遗。


长久的生活环境和处事方式会形成一套固有的思维模式,输入一样的情况下,会输出截然不同的结果,就像是心理测试,都是从问题1开始,有的人一下子就跳到了问题5,最后的结果也是千差万别。


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在讨论问题时,出现不同的见解,往往会引起争端的原因之一。谈话双方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得出了相关的结论,同时想要对方能够接受自己的结论,接受这个由在对方眼中几乎不可能存在的路径而推导出的结论。


就好比是心理测试题,对方回答完第1题按照指示就是会跳到第5题,偏要让Ta从第2题开始,双方都坚持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由此僵持不下。


事实可能真的就是这样,自己的选择完全符合自己的思维逻辑,有什么错?即便是有第3人、第4人,更多人给出与对方一样的结论,也只是会怀疑这个结论本身是不是有问题,而不会去怀疑自己推导出这个结论的过程有什么问题。因为去思考这个问题本身,用的还是那一套思维模式。


那么,这样还怎么沟通下去呢。我们还是先回到源头上来。


前面提到「输入一样的情况下,会输出截然不同的结果」,其实仔细想想,输入未必是一样的。


还是说回公交车站事件,我的输入是「交通出行」「公交站牌位置」,而娘亲的输入可能是「尾气」「噪音」,同样是「小区门口多了一个公交车站」这样一句表述,经过双方大脑过滤之后的关键词截然不同,于是在「输入」上就产生了差异,如果我意识到「尾气」「噪音」,也会得出「不能开窗」的输出,于是双方输出就变得一致了。


这是其中一种情况,调整了输入之后,两个人也可能会得出一样的输出。这种不难处理,双方在进行沟通之前,确保双方对于收集到的信息都能有全面的认识(或者说对于沟通的基础达成一致),避免以偏概全。


另一种,就相对复杂一点,假设双方对于信息的获取基本上是同步的,一些数字,一些指标都是共享的,然而结果却大相径庭。


为了帮助理解,借用下最近看到的段子,仅用于说明思维模式的差别,对段子本身不做评论。输入是「30岁以上」「单身」,输出是,你会想到什么样的形象?


同样的问题去问你自己、单身的朋友、已婚的朋友、长辈或者亲戚,我相信得到的答案不尽相同,有的差异可能是跨了一条鸿沟,就像下面这张图(仅供娱乐,切勿对号入座,还有更奇葩的男版,好奇的可以自行百度……)


图片来自网络


这就是取决于思维模式的不一样了,对于输入条件进行加工处理后,按照一步一步的逻辑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


对待这种情况,如果确实有必要去理解对方的思路(上图那种我觉得就没必要去理解了😂),可以从输入条件一步一步,把中间的推导过程都开诚布公地解释给对方听,而想要反驳的呢,也可以一步一步来推翻这些中间过程,运气好的话,可能不需要走到最后一步就能取得成功。


不过,人的思维模式,根深蒂固,伴随着每个人的境遇,已然牢牢扎根。


试图去改变对方的思维模式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就像《父母爱情》里的江德福和安杰,几十年的光阴,俩人卯足了劲儿想要把对方改造成和自己是一类的。


但也不是说,完全不可能实现,江德福最后穿起了洋装,变成了一个洋气的归国华侨似的老头,安杰则是融于人民群众之中,变成一个接地气的老太太。他们俩都慢慢地变成了对方,那种原本自己看不惯的人。


因为谁有理?谁的思维方式更正确吗?


我想,是因为「爱」,因为「包容」,因为就像江德福说的「别看我这媳妇坏脾气不少,但坏毛病一个都没有」。


双方都想沟通的,总归有出路,倘若有一方拒绝交流,那就各自看造化吧。

撒欢吧
谈理想
聊人生
讲故事
相对论
花火田丁
微信号:huahuoding
花火田丁
不折腾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