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来自于NextDay
我们排斥的,会不会是自己擅长的?
下班路上脑中突然蹦出来这样一个问题,问题本身就挺有意思,排斥和擅长,就像是燕子和大海,看上去是完全不搭界的两件事,如果换成「我们排斥的是自己不喜欢的吗」,是不是就合理得多。
排斥,指不相容、使离开或不使进入。
跟逃避还不太一样,逃避是主动离开,而排斥是不让靠近,从气势上来说,排斥更强烈,一个是「我惹不起还躲不起吗」,一个是「不要过来,离我远点」,所以但凡什么事情用上了「排斥」这个词,就表示主体完全不想看到某物某人或者是不愿去经历某事,极力地想推开。
那什么样的人事物会让我们产生「排斥」心理呢?下意识的反应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中的「蛇」(参见记忆酿造的恐惧),曾经对我们产生伤害的,害怕再次被伤害,于是一提到「蛇」,我们就会产生排斥心理,竭尽所能让其不能以任何方式靠近自己。
对于「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产生排斥心理,这是最典型的例子,另外有一种也很常见,借用一个医学名词来说明「排斥反应」:
移植物中同种异型反应性T细胞识别宿主同种异型组织抗原而诱发针对受者的排斥反应,此为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graft versus host reaction, GVHR)。GVHR主要见于骨髓移植后,是影响骨髓移植成功的首要因素,也可见于胸腺、小肠和肝移植以及免疫缺陷个体接受大量输血时。
换种不太严谨但通俗的解释,是由于免疫系统不认识外来物质而开启的自我防御模式。比如,我们在与陌生人会面时,一开始本能地会开启自我保护模式,试图维持住安全的心理距离,这也算是排斥心理的某种表现,多数人都会抗拒来路不明或者说还不能确定安全的陌生力量的介入。此时的排斥是因为「习惯性地防御」。
我能想到的第三种「排斥」的心理,与「假定」有关(参见无根据的假定 ),与「害怕失败」有关。常见的逻辑是这样的,我们看到了一些事,并且“分析”了要做好这些事所需的技能,相比之下,自己似乎是缺少这方面技能的,于是得出了「我一定是做不了」这样的结论,然后很奇怪的,就开始排斥这件事。
做不了那就不做呗,为什么会排斥呢?就好比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信誓旦旦地说自己一定不会不会从事教师这个职业,原因是实在无法想象自己有足够的耐心去谆谆教诲、诲人不倦,以及有足够的定力面对熊孩子还能气定神闲。这样想着,就好像自己真的就站在了讲台上,被这些我假定的“灾难”杀个片甲不留。想想就头大,于是暗暗地就在心中设下了界限,对于教师职业的排斥也就由此而生。
这样看来,排斥的原因,在于,可以“预见”的未来是对自己不利的,于是干脆选择「不要这样的未来」,即便那只是假想中的。到这里,似乎可以与开头我提出的那个问题联系起来了。
我们排斥的,会不会是自己擅长的?
对于自己“不擅长”的事,我们没有把握,于是有时候宁可选择放弃,也不愿去承担可能对自己不利的风险。有点像以完美为由的拖延症患者,为了追求完美迟迟不肯动手,没有把握于是选择将其排除在外。
但,这一切的前提都建立在「假定」的基础上,就像是我假定自己会对学生失去耐心,同时也缺乏润物细无声的爱心,因此当不了老师。可,回想这些年,带过新人、做过职场分享,如今半只脚踏进了教育行业,包括如今在码着字很认真地摆事实讲道理,虽然人没在课堂上,但似乎做着跟教师类似的工作 —— 把自己习得的道理/技能传递给更多的人。
很神奇吧,自己未察觉之时,竟然已经悄悄靠近了当初极力排斥的事情。虽然目前为止,还不能确认自己是否擅长,但至少是「可以继续做下去」。从这个角度来说,「排斥」与「逃避」无异,因为排斥,可能就失去了一次发现自己的机会,合上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门。
曾经伤害过自己的未必还有杀伤力,如果有,那就是教训还不够深刻。
习惯性的防御并不能带来安全感,有时候,拉近心理距离反而会让你觉得放松。
擅长与喜好其实并不能存在正相关,喜欢会加分,但擅长与人的特质有关。
我们排斥的不是事情本身,更多的是事情发生后我们的样子,排斥那个受到伤害痛不欲生的自己,排斥那个不善言辞的自己,排斥那个对结果没把握的自己。
旧文参考:
发送给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