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位思考并不容易

花火田丁 花火田丁 2019-01-10 15:54:39 +0000

题图来自于NextDay


换位思考,是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的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思考方式。

—— 百度百科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

「你换位思考一下,体谅一下别人,这样你就知道我为什么这么做了。」

于是我们就真的试着把自己想象成对方,如果自己是Ta,碰到同样的情况会怎么处理,是不是会跟Ta一样?

人的所有思维逻辑都源自于「认知」,对世界的认知,对自己的认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三观」。三观是我们为人处理的基础,所有的行为举止都受到三观的影响。

所以,当我们试图把自己放到别人身处的情境中时,假设自己也正在经历着别人所经历的事时,在那个时刻,我们周围的世界的确是在假设中发生了变化,但是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并没有发生变化,我们依然是通过自己的认知来进行判断。

如果恰好我们的认知与对方的有重合的点,那么也许真的可以「感同身受」,刚才的不理解只不过因为没把自己代入其中。这也算是一种皆大欢喜,双方达成了共识。

而如果不然,极端情况下,我们的认知与对方的相反,那么一方面,「要求自己换位思考」的声音有可能会让我们怀疑是不是自己缺乏常识而导致无法理解对方的行为,另一方面,「自我认知」的力量不甘于落后,因为受到了质疑,就会自动开启「驳斥」模式,反复论证自己的观点。

这样的「换位思考」,某种意义上,会让自己陷入思维困境,如果勉为其难接受「换位思考」,「自我认知」是受到了破坏,还是因此得到了提升,很难界定。人本质上都是很固执的,会习惯性地坚持自己的观点。即便换了位,还是个「我」的角度,「我」的问题。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常识论和对人的了解,也不是一刻就能形成的。真正的换位思考也许并不存在,当我们发生冲突时,换到其中任何一方都会有所偏颇,能够跳出事情本身来全方位进行判断才是最重要的。而「全方位」就要求我们在平时多培养自己的「认知」能力,当我们知道得越多,接触到的面就越广,用来进行判断的常识也就越多,比起「换位思考、感同身受」,更能还原事情的真相,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

想起张小龙昨天说的那句「每天有5亿人在吐槽微信,有1亿人试图教我怎么做产品」,但他还是能够坚持自己的理念,践行自己对于产品的原动力,如果他每天都想着怎么跟这些不同的声音换位思考,很难说微信最终会变成什么样。

「换位思考」的初衷是为了淡化冲突,但绝不应该成为「失去自我」的帮凶。在换位之前,我们应该先学会真正应该如何思考。

旧文参考:

世界 & 眼界


撒欢吧
谈理想
聊人生
讲故事
相对论
花火田丁
微信号:huahuoding
花火田丁
不折腾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