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来自于NextDay @Paris 法国, by VictoriaCash钱夫人
是的,没有笔误,你也没看错,是「排内」,不是「排外」。
2018年的第一个月,几乎没在家过过完整的周末,连续好几周出差,基本上都是周二去周六回。还都是我没去过的高原地带,轻轻地来,轻轻地走,稍微走快点,还真就高原反应了,硬生生地错过了借着工作之便游山玩水的大好机会,没那种命啊……
那就窝着和当地的小伙伴聊聊天,也听到了很多新鲜事儿。
有次是去云南的一个知名旅游城市,第一次听到了关于「排内」的说法,准确来说,是「排本地人」,说的是以前当地机场候机的出租车司机一听口音是本地人,就拒载,据说现在经过治理,好很多了。
倒是不难理解,本地人熟门熟路的,想绕个远路太难,除非碰上个路痴,可这城也不大,就算路痴也迷不了多远的路。外地来的就不一样了,看到一身旅行打扮的外地游客,特别是迷迷瞪瞪的小姑娘们,就像看到了任人宰割的小羔羊,快到锅里来!不懂行情也分不清东南西北,再好不过了,不打表一口价,走不走吧?赶上脾气好的,还能再捎上几个,塞满一车,车费、过路费、汽油费,一点儿不亏,太开心。
这其实不少见,不止云南,去外地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机场或者火车站门口候着的,不打表爱走不走,或者就真的挑了最远的一条路走着。小姑娘出门在外,考虑到形单影只以及安全第一,基本上敢怒不敢言,走就走吧。
有忠告说,去外地,要尽量穿得像本地人,即便是旅游也别太像个游客,可是不会说当地话,一张口还是穿帮,比起穿着,可能会说几句基本的当地话更有用,但碰到前面说的「拒载本地人」的情况,就又悲剧了。最好当地有合适的公共交通工具,当然前提是时间上允许。
相比之下,魔都的机场/火车站的出租车有专人调度管理,会好一些,当然不排除被绕路的可能性,但至少都会按照规定打表,很多师傅也会主动问你走哪条路线。如果选择机场大巴、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也很方便,而时间上并不会差很多。
继续回到前面这座旅游城市,据说城内的商铺,90%以上都是外地人开的,本地人早早地搬出了古城。本地人懒,更愿意过着慵懒的小日子,所以把房子租给外地人开店,自己收收房租就好。
同行的当地小伙伴说,有一个钉子户老婆婆的家夹在喧闹的酒吧之中,每次来,都看到老婆婆端个凳子坐在家门口,看着人来车往,就是不搬走。据说今年再去的时候,老婆婆的家门紧锁,放着几块装修用的木板,大概也人去楼空了。
每每听到游客评论古城的东西不好,真假难辨,鱼龙混杂,本地人愤愤不平之外又很无奈,明明是「外地人」破坏了秩序,却又被另外一批「外地人」批判,还要传到遥远的其他「外地人」耳中。最终让很多人误解了这个城市,误解了这个城市的原住民们。
就像这样,如果外来人口侵入本地人的生活,打破原有的生活秩序,久而久之,忍无可忍,本地人就会对整体外来人口产生不良情绪,当然这有点以偏概全,毕竟没有这些外地人,可能古城的旅游业不会发展得如此迅速。但从情理上可以理解,毕竟自身利益受到了侵犯,让全国人民对这座城市以及这座城市的人产生了误解,于是本地人表现出来的这种不满情绪,就演变成了外地人口中的「排外」。
再说前面拒载本地人的事件,其实也是破坏秩序的一种行为,外地游客被归类为是不熟悉这种秩序的人群,于是出租车司机认为有机可乘,可以从他们身上找到突破口,打破原有的秩序,获得额外的利益。
由此可见,无论是「排外」还是「排内」,都是由破坏秩序而引发,如果你身边也有类似的事件,也可以去分析一下,最终都会回到「秩序」上来。
现实中大多数情况是,一小撮人因为破坏秩序造成了不良影响,导致其他人也被无辜贴上标签,遭受区别对待。越来越多的人因此站队,最终导致了矛盾的激化,所谓「排挤外地人」事件。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一句,我特别不待见「逃离北上广」类似的文章,虽说要尊重言论自由,但是思维逻辑实在混乱到难以入目,拼了命地把读者往一个伪命题上带。任何一个城市都有好有坏,比如,小城市舒适惬意但机会也少,大城市紧张焦虑但公平创新,看你愿意接受哪种。不愿意呆,离开就是了。愿意留,就要接受Ta的好与不好,非得说什么「逃离」这么凄惨呢。
在魔都,我是彻彻底底的「外地人」,我有很多可爱的本地人朋友,会一边嘲笑我上海话说得不标准一边纠正我,会推荐地道的小吃店也会延边哪家的做法不正宗。印象中也没有碰到过很夸张的「排外」事件。不是说这种事情不存在,但追根溯源,总有历史原因,有些政策或者办事方式确实是会向本地人倾斜,在哪都是这样,既要安内又要吸引外部人才,这个平衡其实很难做。在帝都的朋友连连叫苦,说现在早饭摊子都没了,买个菜恨不得翻过一个区或者跨越一个环线,这些曾经都是外地人的身影。
总结一下,「排挤」基本上是因为秩序的改变,也许好,也许坏,很多变革只能留给后人去评判。不要轻易给人贴标签,也不要轻易给一个城市贴标签,多去想想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