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学的人设

花火田丁 花火田丁 2019-04-21 15:57:59 +0000

题图来自于NextDay

之前加了个做心理咨询培训的老师(以下简称 C 老师),便经常看到她在朋友圈发各种心理咨询相关的课程,有面向专业人士的,也有面向普通大众的,其中看到最多的是关于「婚姻咨询」的,比如「亲密关系经营之道」类似的标题,通常都是夫妻同行一人免单。

这是日常朋友圈的50%的内容,那么另外50%呢,大多是在展示她的个人婚姻生活,孩子可爱,老公体贴,家庭和美。当初只是找她买过一些教材,所以对她的生活完全不了解,真实性无法评论,但每每看到,都觉得加了一层“滤镜”的感觉(照片肯定是美图了不假),我所说的“滤镜”是,似乎她所展现出来的婚姻生活是经过特定条件过滤的,有意无意地透露着「亲密关系经营」的理念,当然不排除是我想多了,人家的确就是这么美好的生活。

于是,我产生了一个疑问。

是不是做婚姻咨询的必须让人看到她的婚姻是幸福的?

是不是做心理咨询的必须让人看到她的心理是健康的?

是不是做美妆产品的必须让人看到 Ta 是美美的?

是不是做健身教练的必须让人看到 Ta 的腹肌是多少块的?

……

换言之,是不是只有 Ta 自己先成为了某种人,才有可能帮助别人成为这种人。

这里先借用下「人设」这个词,也许并不是很恰当,但暂时想不到更合适的词了。

人设,完整的说法是“人物设定”。该词原本是形容动漫、小说、漫画...等二次元作品中对虚拟角色的外貌特征、性格特点的塑造。现如今多用来形容明星像公众塑造出的积极向上的正面、讨喜形象。

摘自网络

宽泛点来说,「人设」可以理解成「人物形象」,婚姻咨询师、心理咨询师、化妆师、健身教练,这些是他们的职业,同时也是他们的一种专业形象,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需要通过他们的职业技能为 Client(客户)提供专业指导,以达到某个目的,比如经营一段美好的婚姻关系、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练就一个好身材。

拿最容易解释的健身教练来举例吧,先撇开专业技能不说,一个看上去弱不经风,一个看上去结实健壮,让你选一个做教练,本能反应上,大多数人都会偏向后者吧。这个看上去像是「常识」的判断过程,突然让我有点茫然。

从这些「人设」本身出发,这是怎么样的一个判断逻辑?

以身作则?身先士卒?

或者说,将自己作为这一套方法论的最佳实践对象?但是如何保证可以打造出一个完美的践行者形象?这个过程是否允许失败?也许「是否失败」也并不受我们控制。而且方法论本身并不是制定下来就对人人有效,需要适时根据每个人的特质进行调整,比如健身这件事,同样的强度、同样的内容,也许两个人呈现的效果完全不同。

那么,将自己作为「最佳实践者」会有两个结果,「成功」便能将自己作为活招牌昭告天下,「失败」的情况就比较复杂了,是否还能改善最终转为成功,或者说从此绝口不提我在自己身上验证失败这件事,而是尝试在他人身上去验证,说不定就成功了,要是再失败,就得思考下自己是否真的适合这个专业。

「Ta 能做到,那么 Ta 也可以帮助我做到」,其中其实包含了两个「人设」,一个是「教」,一个是「学」。一个好学生一定会是一个好老师吗?这个问题就没这么复杂了,我们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不一定。

就像是我们的击剑教练,他们中很多人是以前市队、国家队的队员,退役或者各种原因退下来后转成教练,当他们是队员的时候,成绩有目共睹,都是好学生、好选手,但是他们一定可以成为好教练吗?未必。

教与学,看似是同气连枝,但这个转换过程还是有点难度的,你的学习方法,也许并不适合其他人,那么如果你的「教」只是把自己的学习模式原封不动地灌输给另外一个人,很多情况下都会事与愿违,在你看来很简单的道理,也许在对方那里,就是一个死结。

教的本质其实并不是要把自己所学传授给对方(这句话写出来我自己都吓了一跳,脑中突然响起了武侠小说中那句经典的对白「我将我毕生所学传授与你」),而是要引导对方用他自己擅长的方式去学会这套理论,并在自己身上找到最佳实践的方式。

什么意思呢,就是「教」传授的永远不应该是 Ta 自己的思维模式,而是如何让学生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式。这两者的区别在于,一种是单向的灌输,一种是响应式的引导。最佳实践者我想应该是《心灵捕手》里的 Sean 教授了。

那么,回到最开始的问题,这个「人设」本身并不能代表 Ta 「教」的能力,而是反应了 Ta 「学」的能力。我们如果单单从「人设」上去判断 Ta 是否适合,也许是片面的。

当然,「学」是不是「教」的先决条件,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是不是存在自己学不好,但是能把别人给教好的,也许还真有。

撒欢吧
谈理想
聊人生
讲故事
相对论
花火田丁
微信号:huahuoding
花火田丁
不折腾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