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来自于NextDay
昨天是微信恢复赞赏的第一天,确切来说是恢复iOS赞赏。赞赏的对象从公众号调整成了作者,众望所归,普天同庆。
在公众号后台设置赞赏账户的时候,先选择一个微信号,然后填写作者名字、简介。作者名字处不假思索顺手就填了公众号的名称,忘了微信各种不让改名的风俗……于是,现在每篇文章的署名处都会看到两个一模一样的名字,前者是作者「花火田丁」,后者是公众号「花火田丁」😂
现如今这个公众号名字也曾一度想改掉。换成类似「 Ms. J 相对论」这种,看上去更契合「 Relativity 」(相对)这个主题。
最近,反而觉得现在这个名字比较顺眼。「田丁」即町,字里行间透露着我对于田园的向往,有种「命中注定」的错觉。
在取名这条路上,一直属于困难户,绞尽脑汁自认为灵光一现想出来的名字,却总是缺那么一点点火候。
当年学位论文拟的第一个题目就被导师打了回来,题目太拗口且没有突出重点。老人家原话是,起一个好题目,论文就成功了一半了,摘要、每章的开篇和结尾写好,论文基本上就完成了80%了,剩下来的就是一些体力活。
的确如此,浓缩就是精华,而标题就是浓缩中的浓缩。
如何取一个好题目,太过直白写实,没了精心设计感。太过花哨飘忽,容易给人华而不实的感觉。一个恰恰好的题目,应该是引人思考,产生一定的共鸣,带着些许好奇心和期许去阅读正文,读完之后有种「原来如此」的感慨,再次陷入思考。
标题,就好比是我们所说的「黄金圆圈」理论中的WHY(为什么),比起WHAT(是什么)和 HOW(怎么做),通常人们最关心的是 WHY,而有时候人们自己并不会主动意识到这一点,习惯了直接推到你面前的一些产品,告诉你,它是什么,怎么用,基本上没什么机会去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产品,而这才是最核心的问题,往往也是最难说清楚的问题。
比如苹果,并不会说Ta要卖一台电脑或者一只手机给你,而是说「我们做的每一点事,都是为了突破和创新。我们坚信应该以不同的方式思考。我们挑战现状的方式是把我们的产品设计得十分精美,使用简单,界面友好。我们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做出了最棒的电脑。想买一台吗?」
这样是不是酷很多?
每天的写作也是如此,一个好的标题奠定了这篇文章的基调。目前的习惯基本上是先想一个主题(非标题),写完之后再给文章起标题,而不是一开始就早早地立下了标题。
到最终发出去之前,标题可能修改了无数遍。
但起名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最后,百度了下知名互联网公司名字的由来,感受一下一个好名字的魅力,Twitter真的很形象(凑字数😂
苹果
比较官方的说法是,乔布斯当年雄心勃勃,立志要把公司打造成神级大牛,所以一开始设计的标志是牛顿拿着一个苹果,因为牛顿被苹果砸出万有引力定律的传说已经家喻户晓。后来觉得太复杂了,就把牛顿删了,只留下苹果。还有一个说法是,因为乔布斯喜欢苹果,所以标志选了个苹果,但是设计好以后发现远远看去仿佛一个屁股,恐怕要被人嘲笑,所以就在苹果上咬一口,这样大家就知道这是一个苹果而绝不是一个屁股。
“googol”一词,指的是10的100次幂,写出的形式为数字1后跟100个零,可用来代表在互联网上可以获得的海量的资源。但想出此名字的是斯坦福大学学生肖恩·安德森,他在互联网域名注册数据库里面搜索时,把这个词打成了“google.com”,他发现这个域名刚好可以使用。
创始人Jack Dorsey在一次接受洛杉矶时报(LA Times)的采访中表示,曾为了选一个合适的名字而煞费苦心,想出了很多名字,希望能表达一种世界各地都在嘁嘁喳喳谈论的感觉,本想采用 “twitch(抽动)”一词,但它无法让人的脑中浮现出正确的图像。之后只得在字典中寻找相近的字词,“Twitter”是一种鸟叫声,创始人认为鸟叫是短、频、快的,符合网站的内涵,因此选择了“Twitter”为网站名称。
发送给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