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的朋友圈

花火田丁 花火田丁 2018-08-16 15:42:51 +0000

题图来自于NextDay


今天填表,需要填最高学历的毕业日期,证件又不在身边,想起当时似乎发了朋友圈留念,然而,又是一次关键词模糊的搜索工作,「毕业」俩字一搜,翻了好几页都还在今年。于是,只能放弃,打开自己的朋友圈,好在年份记得,月份也能有个大致范围,一路滑动到几年前,近两年飞快地就翻页过去,前几年则要翻好几页。


然后,就意识到,前几年和这两年真是鲜明的反差,几乎一天一发 VS 一周一月偶尔发,所以,当我们发朋友圈的时候,我们在想些什么?


拍个天空,喝杯奶茶,开个小花,做个甜品,听了首歌,参了个展,画了张画,收个礼物,起了个早,旅了个行,都要发一发,这些还都属于原创。转发就更多了,看到有趣的文章、热点新闻、各种「How to」、各种吐槽,也都要发一发。再者,就是打广告啦、公司官宣啦、求点赞啦 。


这些看下来,「分享」「记录」「关注」,或者三者兼有,比如「晒娃」,有朋友说,其实也不是当妈就都是晒娃狂魔,只是想找个地方记录下娃的成长过程,朋友圈再简单不过了。


微信的「三天可见」是个神奇的功能,乍一看你会觉得,发得频繁的人可能会更热爱这个功能吧,自己还是能一如既往地发发发,但有效期就三天,有一种「阅后即焚」的感觉。而事实上,情况相反,越是发得少的,越是倾向于设置成「三天可见」,理由多半是「严格控制可见范围」,也不用担心以前发的内容有什么不妥,反正以前的、现在的,错过了就再也不会被人看到。


既然不愿意给人看,只是用来作为「记录」的工具吗?我曾问过这样设置的人,答案倒是透露着些许无奈,微信从原本的好友间联系的工具,迫不得已变成了工作沟通的工具,客户、同事、领导,按耐不住一颗想要分享的心,于是分组可见、三天可见,功能加持,这样既能继续发发发,又能控制可见人群,而且,过时不候,再也找不到痕迹。


而大多数人,在通常情况下并不会一直往前翻翻翻,但偶尔点了下头像,看到「朋友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总忍不住会想,那条暗戳戳的分隔线下,藏着些什么呢。而有一些人,悄无声息地设置之后,从此再也没有看到过Ta的朋友圈,名义上的「三天可见」,变成了「永久不可见」。


订阅量流量减少,朋友圈却热度不减,朋友圈反而变成了展现个人品牌最好的方式,如果接二连三在同一朋友圈看到有意思的观点/信息,Ta发你看的方式,让人觉得这是一种奇妙的Connection,你会看见Ta的所思所想,从Ta的分享中汲取知识,也会对Ta的分享产生反馈,于是你们不再是通讯录里一个平面的头像,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人,即便平日里不怎么私聊,有的甚至都还没见过面,却有种「神交已久」的感觉。这才是朋友圈应该有的活力啊。


要么大大方方地发,发过留痕,要么就自己写个小本本,仅自己可见。「三天可见」看上去更像是自己的一种妥协,没办法100%大大方方地发,但又不想就自己去写个小本本。


究竟是什么让朋友圈变得如此无奈,大概是因为「朋友圈」如今并不是真正的「朋友」圈子了吧,可是,究竟是先有朋友圈还是先有的朋友呢?


旧文参考:

尴尬寒暄式的关心


撒欢吧
谈理想
聊人生
讲故事
相对论
花火田丁
微信号:huahuoding
花火田丁
不折腾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