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管理的悖论

花火田丁 花火田丁 2018-10-25 15:57:55 +0000

题图来自于NextDay


教育的本质是时间管理

看上去很显而易见的道理,在设计我们一款教育产品的时候足足花了两个多礼拜的时间才推导出来,还多亏了马斯克男神提出的「第一性原理」,当然他不是发明这条原理的人(亚里士多德),马斯克则是把这条物理学原理应用到了剖析事情本质上,即:

做一件事,最最本质的究竟是什么

为什么家长带孩子去上课外辅导班,其中一个原因是「花钱挣时间」,辅导班教授的内容并不是说完全不能自学,但自学所需的时间可能会远远多于上辅导班,也应了李老师那个万能公式「注意力 > 时间 > 金钱」的后半段,时间比钱重要。

教育的目的其实是利用有限的时间让人掌握一定程度的知识或者技能。

再说「高考」,这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与时间赛跑」的活动,每个人距离高考的时间从理论上来说都是一样,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那么如何在这个有限的时间内,具备考上理想大学的知识和技能呢?那就是

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

比如,同样一本书,小王1天就可以看完,小李则需要3天,差距就出来了,在小李还在看这本书的后两天里,小王已经开始看其他书,或者学习其他科目了。那么同样是3天,小王的学习效率就比小李要高。

那么,小李如何做才能拥有跟小王相匹敌的学习效率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小李为什么花了3天」,再直接一点,「3天」这个时间是否准确?

于是,我们的首要问题变成了

记录所花费的时间,时间都去哪儿了?

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若想掌控自己的时间,首先得知道时间都花在哪儿了。方法当然有很多种,时间管理的工具数不胜数,GTD、番茄种、各种TimeLog的APP,我几乎都尝试过,但终究没有一个能坚持下来。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工具普遍都存在一个问题,把你的时间记录到这些工具上,本身也是一件耗费时间的事。尽管这些工具已经做得足够智能,比如你要开始看书之前,先新建个「看书计划」,然后点一下「开始」,看完以后再点一下「结束」,听上去用着应该挺顺手啊,但其中隐藏着一个悖论。

需要这些时间管理工具的人,其实是疏于管理时间的人,而能坚持使用这个工具,本身也是时间管理的一部分,如果能坚持在「做事」前后记录这些时间,那也就意味着你有能力去掌控时间,既然如此,何需这个额外的工具呢?

「时间管理工具」承担了「时间管理」的准备工作,当我们要开始占用时间了,先要去这个工具那里登记下,当我们的时间释放了,再去这个工具那里登记下。这种操作看上去很有仪式感,但实际上耗费了我们额外的注意力,如果我们足够高效,但却把注意力花在了采集和记录上,即便这些数据是有意义的,久而久之也会成为了一种负担。

本质上是因为 我们消耗时间去做的那件事,时间的管理与这件事本身是割裂开的,就有点像是「刻意地为了管理而管理」,当一件事情的准备工作所耗费的精力与这件事本身相当或者过之,那么就有可能会消耗我们的意志力了。

类似的,比如我们所倡导的「每日健身」,如果在开始健身之前准备工作很长,比如,去一个离家比较远的健身房、需要全副武装的某种运动、铺好的瑜伽垫、充好气的瑜伽球,但凡准备工作超过15分钟以上的,都极容易坚持不下去。打空拳是个很好的方式,换个宽松点的衣服,也不需要什么准备,就可以开始了。无器械的HIIT也是不错的方式。配合Apple Watch就更好,练了多少时间、消耗了多少卡路里,在你练着的同时自动记录着。

当我们设定了目标,希望通过时间管理去完成这个目标的时候,最重要的一条就是:

尽量减少额外的准备工作,并且避免为了做这件事另外开启一个记录通道,如果必须要记录,一定要选自动化无人值守的方式。

这些完全因为「要做这件事」而产生的额外的时间,花费时间去管理「时间管理」,最终反而成为了时间管理最大的敌人。

旧文参考:

没有硝烟的战争


撒欢吧
谈理想
聊人生
讲故事
相对论
花火田丁
微信号:huahuoding
花火田丁
不折腾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