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说,这锅我们不背

花火田丁 2018-06-04 15:59:43 +0000

题图来自于NextDay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讲述了特斯拉的辛酸背锅史。新闻频见特斯拉交通事故,不明真相的群众第一反应是「一定是自动驾驶的错!」,其实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并非全自动驾驶或无人驾驶,属于L2-3阶段,即自动辅助驾驶,并不是说驾驶员可以撒手不管,仍旧需要保持应有的警惕。


「有人说,是自动驾驶四个字误导造成的!你知道吗,自行车也是需要用脚蹬的!」


隔着屏幕都感受到了作者深深的无奈。这篇文章有理有据,简洁直白,有兴趣的可以戳此直达(从“你**会不会开车” 到 “都是车的错”)。


在IT的世界里,这其实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认为系统是万能的,即,有了系统,人就可以完完全全袖手旁观。就像是开启特斯拉自动驾驶后玩手机导致撞上消防车的那个车主。


比如,原本通过并不复杂的手工作业就能完成的业务操作,一旦提出要上「自动化系统」,那么你会看到各种各样奇葩的需求提了出来,夸张一点打个比方,最好是按一个键或者说一句话,系统就能按照指令将所有工作都做完,并且不能出现一丁点儿失误。


「失误」那是人类才会有的东西,系统/机器,不存在的。


也不是说完全实现不了,舍得花时间花成本,总是能找到合适的技术手段来落地。如今技术突飞猛进的势头,更新换代的周期变得更短,高科技层出不穷,在不远的将来,技术或许将会达到我们无法想象的地步。也许Basilisk(刷屏的 MET Gala 是很美啦!但红毯上最高能的段子是马斯克带来的)真的会统治人类。


而现在,眼下,更经济实惠的方法还是人机协作,做各自擅长的事情。比如繁琐重复性的工作交给机器,而通过与人交谈,旁敲侧击地选择一些问题来测试其真实意愿,这种事,就目前而言,人更擅长。


当然,有人会说,有些人就是不具备识别谎言的能力,那怎么办,有种叫做「微表情识别」的技术,不是什么新名词了,但行之有效的应用场景需要有足够多的样本量进行对照。


比如,拿金融举个例子,用大量发生逾期的客户样本做数据统计分析,总结出微表情与逾期率之间的联系,也许可以给脸盲的审贷人员一些参考性意见,比如「统计数据表明,在回答某一问题时,同时出现如下几种微表情,其最终逾期率介于百分之几至百分之几之间」类似这样的,最终决断依旧掌握在审贷员手中。


目前的机器更擅长基于已经发生的事实进行计算归纳总结,这些庞大的数据,人类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运算,而只能给出计算逻辑。人工智能中频繁提到的「机器学习」正是这样一门学科:


它致力于研究如何通过计算的手段,利用经验来改善系统自身的性能。在计算机系统汇总,“经验”通常以“数据”形式存在,因此,机器学习所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在计算机上从数据中产生的“模型”的算法,即“学习算法”

周志华的西瓜书《机器学习》


用西瓜打比方,例如看到一个没剖开的西瓜,模型会判断是否是好瓜。这是机器学习后很容易就能实现的。


而人类,对于未知的处理,在目前阶段,还是优于机器的,毕竟现阶段的机器还缺乏真正的「认知」能力。即,机器可能对于突发情况或者它未曾训练/学习到的情况就处理不了,而人,危难之际反而可能激发出潜能,分析后做出正确判断。


那么,在「未知」面前,人类应该更友善地指导机器或者监督机器做出判断,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让机器成为背锅侠,至少现阶段,机器还是需要人提供帮助的。


那会不会帮助之后,就被其取而代之了呢,将来也许真的会。

也许真到了那一天,它会记得你的恩情,投桃报李也说不定呢😄

撒欢吧
谈理想
聊人生
讲故事
相对论
花火田丁
微信号:huahuoding
花火田丁
不折腾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