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土产的呼唤

花火田丁 2018-05-24 15:36:32 +0000

题图来自于NextDay


之前写了篇「土味逆袭」,朋友留言说以为是讲土产,哈哈,今天就来遂了这个心愿。


我自认为是个对美食没什么特别追求(执念)的人,坚信,只要食材新鲜、做法能够发挥食材特点,基本不大会出错。如果是鱼,千万不能腥;如果是羊,千万不能膻;如果是牛,千万不能老。


这么一想,其实还是有点追求的,但应该还没达到「食客/吃货」的境界。总体上来说,只要不是特别难吃的,我一般都很宽容。


一般食材新鲜的,如果不是为了特地调制某种味道,那么原汁原味最佳,浓油赤酱反而会盖过食材原本有的鲜味。


比如说鱼,新鲜的江鱼清蒸好过于红烧,有种清澈的香味。


不得不提到多年以前去武汉吃的那顿鱼,鲜活鲜活的,从江里捞上来的鱼,鱼肉切片放进火锅,火锅是清汤锅底,也就一些菌菇、生姜之类,汤底记不太清了,只记得那鱼大概是我这辈子以来吃过最好吃的了,入口顺滑,入口即化,一点多余的味道都没有,只有一个字「鲜」,当时还抓着老板问,什么时候来上海开店呀,「那鱼就不如这边新鲜了,冷链总归还是有点损耗的」,一个吃货的心瞬间凉了半截。


一个坏例子就是在浦东吃的某家还算比较有名的鳗鱼饭,就一个「腥」字可以形容。我向来对鳗鱼比较宽容,夏天一定要吃一顿鳗鱼来让自己元气满满呢!上海滩的鳗鱼饭也几乎快吃了个遍,除了特别惊艳的,其他倒也差不太多,这样一种很平均的水准,让我几乎忘记了鳗鱼也是鱼,是鱼就会腥这件事,感觉人生观一下子被刷新了。


在魔都吃过的鳗鱼基本以蒲烧为主,蒲烧鳗鱼,即加上了蒲烧汁的烧鳗鱼,跟港式卤水汁一样,每家鳗鱼饭店的蒲烧汁会因着吸收鳗鱼的油脂,演化出不同的味道。所以,那家加了蒲烧汁还特别腥的鳗鱼,估计要么食材不够新鲜要么就是处理得不好。


如果能够保证食材的新鲜,那么在美食的路上已经成功了一大半。接下来就是做法了。


之前看了几期锋味,不得不说谢霆锋做菜的时候还是挺帅的。后面几集在海外的,基本上以海鲜为主,海鲜大概是最能考验做法的食材了。其中有一期是用松针包裹着海鲜在小木头上烤(好像是最后一集,有兴趣的可以自行搜索),隔着屏幕都有种清香配着高蛋白的满足感。


锋厨出于想让外国人多了解中国美食的考虑,带了很多中国的大米或者辣酱之类的,用到邮轮自助餐的比拼中,最后惨败。香港的江大主厨点评时就强调了一点,要学会因地制宜,去一个地方就要学会利用好当地的食材或者工具,来一顿当地特色的美食。


这种美食,就是我所理解的「土产」(花了将近2/3的篇幅才引出主题😂)


每个地方因为气候、土壤、光照、水域等不同的地理条件,适合生长的动植物也都不一样,也才有了所谓的「当地特产」,比如我之前心心念念的乌饭树,喜光耐旱,多生于南方地区。有了这些特有的动植物之后,会吃的中国人就开始研究它的做法,还是那句话,如果食材足够好,简单的家常做法都能特别入味,之前看的寻访美食的纪录片,那是一个在树上养鸡的地方,那里的鸡到了晚上就会跳到树上去,很是敏捷,农家乐里就用这鸡肉,配上金灿灿的大栗子,那一个翻炒,简直人间美味。


近些年来,人们对于健康越来越重视,于是「少油少盐」也成了很多家庭的标配,在这种不依赖于调味料的做法中,食材的重要性就更明显了。


于是某宝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土产贩卖,比如,吃土黄豆长了14个月的山野母鸡、吃红薯南瓜长了一年的黑猪、每日登山只吃山中百草的山野黄牛……等等,当然是不是真相,隔着屏幕很难判断,只能做一次小白鼠试吃一下,似乎还真的肉质口感不一样,更有韧劲,更结实,更香,关键是牛肉像牛肉,猪肉像猪肉😂。还有七八年才能结果的白玉枇杷、深山黄泥里挖来的竹笋,等等……


看到这些就毫无抵抗力,越土越有味儿。放假回家乡,看到山间飞起的母鸡,第一反应是肉一定很扎实,一定好味!


有时在想,以后如果不做IT了做什么,想有个山头,有个田,有个塘,这样可以养着很多很多好吃的。光想象总是美好的,来泼盆冷水吧,现在不比以前,要想吃到地道的土产,还真得先攒够钱!


遇见新的朋友们,我总是会问,你的家乡有什么好吃的?期待看到这篇文的你能告诉我😄


写着写着就饿了,深夜真不能聊吃的。


想吃十三香小龙虾

想吃片皮烤鸭

想吃……


撒欢吧
谈理想
聊人生
讲故事
相对论
花火田丁
微信号:huahuoding
花火田丁
不折腾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