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来自于NextDay
本来是要写一篇关于 FOMO(Fear of Missing Out / Opportunity)的文章,写着写着发现歪了楼,于是只好另起一篇。
容我先花点时间简述下是怎么歪楼的。起因还是 FOMO 这个词,这个词我正式看到是在李笑来的《韭菜的自我修养》里,为什么说是「正式」呢,不是说这个词是李笑来造的,而是因为在看到这个词之前我们多多少少都在生活经历过 FOMO 的现象,打过照面,但不知名讳,是这样的意思。关于 FOMO,请见后续推文(如果有的话😂)。
歪楼的主要因素是「李笑来」,对,就是那个“饱受争议”的李笑来,爱他的人尊之如指路明灯,恨他的人对他咬牙切齿。说实话,对于李笑来,我了解得并不多,前几年那场录音风波,也只是零零碎碎看到点片段。对他的认知基本来自于我看过的三本他的书《把时间当朋友》、《财富自由之路》、《韭菜的自我修养》(算不上书,随手便能翻完的一本小册子),仅从书的内容来看,我从中吸收到的有用的观点的确不少,之前在公众号推荐过的《Beyond Feelings》(中文译名:超越感觉)一书,最早也是从他的书中得知,对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很有帮助(参见文后「旧文参考」Beyond Feelings 系列,强烈推荐看一看,那段时间真是日更很勤奋了!)。
有网友开玩笑说,李老师的书可以看,李老师的币不要买(未经考证,请自行论证)。但这一点也没妨碍我看完他的书,为什么?
在 书单里的人生 里,我曾写过:
兼听则明,不害怕「兼听」来的观点会给自己洗脑,看完依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去追寻真相,大概就是最理想的读书状态了。
这些年读书最大的变化是「看得越发杂了」,好的坏的,有用的无用的,业余的学术的,娱乐的正经的,通俗的经典的,这里面很多书,搁到早些年(刚从学生时代踏入社会的时候),光看书名,是断“不敢”翻开看的,别误会,并不是有什么不堪入目的内容,用现在的话来说,可能是「毒鸡汤」,这里就不举例了,免得暗伤,但你一定能想出个一两本来。
为什么“不敢看”,为什么会“害怕看”?我还是从自己的经历说起,当时是担心自己立场不够坚定,怕被“洗脑”,干脆从物理上进行隔绝,不去接触。现在再回头看,这种心理多少有点可笑,看都没看,怎么就能判断「会不会被洗脑」?如果说是因为看到了一些简介,或者点评,就下了定论,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洗脑”,被别人的点评给洗了脑。
可,话说回来,我们又为什么会怕“被洗脑”?又是一个有意思的心理。“怕被洗脑”,那一定是原本存在于我们脑中的有些东西,是我们希望去守护住的,「我内心中尚未崩坏的地方」(五月天《后青春期的诗》专辑中的一首歌),既然是我们希望守护住的,可以理解成某种程度上的「坚定不移」,那理论上来讲,应该不会被轻易“洗”掉吧?
是,也,不是。
首先,存放的内容是什么性质?
客观事实还是主观判断。客观事实,比如,鲈鱼的样子(动森中毒太深🤦♀️),这个再怎么洗也洗不掉!!
而「主观判断」就比较复杂了,用现在流行的说法来说,「要用成长的观点去看待事物」,什么是「成长的观点」?我想简单粗暴地用「变化」来概括,不是一成不变的观点,而是随着环境、经历、认知等等因素在变化的观点。
这里不可避免地要蹭个热点了。关于「生育」,这个一直争议不断的话题最近因为杨丽萍又被刷上了头条。我其实非常不愿意参与这个话题,因为在我看来,犹如「投资」一般,是个非常非常非常私人的话题,而且非常敏感,稍有不慎,就会引起家庭乃至社会矛盾。什么是「私人」,不仅仅是指个人隐私,更重要的是,这是个需要你根据自己的情况个人做出决定并为这个决定所带来的结果负责的事。
无论探讨这个话题的人站在什么立场,支持或者否定,都仅仅只能代表 Ta 个人的选择, Ta 选择生或者不生,是 Ta 自己的选择,永远无法代表除了 Ta 以外的人群,为什么呢?很多原因,每个人的体质、每个人的家庭情况、每个人的经济能力、每个人的喜好、每个人的…… 我们都是一个个不同的个体,也许在别人那里只是1%的极低概率,到自己身上就变成了 99% ,找谁说理去?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会做出不同的选择,「选择」说白了也是一种「观点」。既然蹭了热点就一蹭到底吧,之前看过一篇关于「丁克」的报道,报道的真实性没有去考究,内容大致是「采访了几个当初决定丁克的人,现在的生活怎么样了」,有不后悔自己的决定过得风生水起的,也有后悔了但为时已晚的,还有不那么坚持了打算顺其自然的,每一种看起来都是人之常情,经过岁月的磨砺,脑中原本坚持的想法发生了变化。而这种变化,可能是当初的自己未曾预料到的。
回到“洗脑”上来,这一类的「主观判断」会被轻易洗掉吗?我在 两全可不可 中提到过的:
或许有时候并不存在 To 或者 Not To 的问题,而只是一个先后顺序的问题。
这就牵扯到第二个问题,「被洗掉了会怎么样?」
我们抗拒「洗脑」,是因为我们想守护一些东西,比如一些既存的经过我们“认证”的观点,而这时候,突然出现了一个观点,是与我们这个观点相悖的,站在我们对立面的,这种抗拒的情绪就会升级到顶峰(参见 我的更好?),于是我们开启自我保护机制,极力地抵抗这种“入侵”。可是,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不要去想粉红色的大象」,结果满脑子都会是「粉红色大象」(参见 克制 & 反弹 )
于是,懊恼死了,讨厌的粉红色大象,明明不要想的,怎么就满脑子都是了呢?!“怕被洗脑”多少跟这种心理也有点关系,怕自己不经意间被某种原本自己极力抵抗的观点吞噬。但事实是,如果在不经意间就能被迅速占领,证明原本的立场就不够坚定,或者说是存在可能被攻破的漏洞。但“洗脑”又跟“粉红色大象”不太一样,粉红色大象只是一瞬间的现象,而“洗脑”的作用会更深远,有可能影响到之后一连串的行为习惯或者处事规则。
听上去“洗脑”还真是可怕的一件事,不得不防?不得不怕?
最近在看一本战事书籍《隆美尔战时文件》,这是我第一次看军事题材的书,还是纪实类的,所以看得奇慢无比。其中有一段话:
从许多次的经验里面,我已经发现了一条定理,两军对战之中,谁先动手用火力来压制敌方,多半就可以获得胜利。而停止不动,等候战况发展的一方,则多会被敌人击败。
摘自《隆美尔战时文件》
跟我想象中的战时策略有点不太一样,我想象中的大多数都是「静观其变,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当然跟当时战况也有关系,不能抛开战时背景单纯来评价战术是否得当。而且,我们博大精深的中文早就造好了另一个词 ——「先发制人」。
用到“洗脑”这件事上,或许我们也可以尝试换个思路,与其担心猝不及防地“被洗脑”,倒不如开启“主动洗脑模式”,不断地通过读书、学习、实践,来反复论证我们脑中的既存观点,不断地查缺补漏,将其完善。当大脑开始习惯这种辩证的模式,你会发现,“轻易被洗”也不是那么一件容易的事了。
那会不会担心从此变成了一个“冥顽不灵”的老固执?我的经验告诉你,并不会。因为知道的越多,发现自己的不知道的越多,似乎,反倒变得越来越包容了。
祝,洗脑愉快!(嗯,不排除本文也是在给你洗脑😛
旧文参考:
Beyond Feelings 系列
文中其他引用
发送给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