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来自于NextDay
前阵子微博有个热搜说的是某几个大流量的小鲜肉明星在想尽办法摘掉流量的帽子。原本费尽心机争抢的「流量」如今却“避之不及”?
互联网时代,我们一直在说「流量」,那究竟什么是流量?先看看百度:
流量,在规定期间内通过一指定点的车辆或行人数量,在网络指在一定时间内打开网站地址的人气访问量,或者是手机移动数据的通俗意思。
引自百度百科
在网络上,我们可以简单认为「流量 = 人气访问量」,那么流量越高,代表越有人气,越受欢迎。
受欢迎之后,一切就会变得简单了,品牌信仰、数据好看,直接带来的就是「购买力」。
于是,想做线上生意的,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流量从哪里来」,产品足够好,好到口口相传自带流量,这种自然是最理想的状态,但大多数情况是,即便产品足够好,但互联网的盘子实在是太大,好产品确实也不少,挑剔或者纠结的人群也不在少数,如何让更多的人知道并且接受,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
那么,就有人做起了「流量生意」,「流量」本身成为了一种商品,最直接的是营销广告,广告的一头是“还没意识到自己已经变成商品”的「流量们」,另一头则是花钱买流量的广告主们,中间便是这牵线搭桥的「推广平台」。
广告主最初的意愿可能只是想让更多的人看到,这样对于推广平台来说最简单,也不需要什么复杂的算法,开屏广告、首页顶部广告,只要舍得花钱,好位置任选。这是第一步——「展示」,即,让广告主有露脸的机会。
事情发展下去,展示数是有了,几万、几十万,可这其中又有多少比例能变为最终用户呢?第二个词出现了——「转化」,即,让流量直接变成用户(买家)。
「转化」就没那么简单了,最理想的转化过程是这样的,一个人迫切的需要某个产品,遍寻无门,此时,一个几乎是理想中(或者超出设想)产品的样子出现在了眼前,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点了进去,还真的就是自己需要的,好,买了!可以看出来,这里面的限制条件极多,我们来罗列一下:
1.迫切需要
2.遍寻无门(加分项)
3.看了想点进去
4.确实符合需求
所以,地毯式的「展示」尽管可以搏概率,但「精准的展示」更有效,追求转化率的一大前提便是,这些展示确实推到了那些有精准需求的用户面前。
那么「精准」从何而来呢,首先需要知道「流量们」都喜欢什么,根据这些喜好打上标签,比如被打上「教育培训」标签的,平日里比较关心教育相关的内容,「二次元」则是平时日看动漫或者打游戏比较多的人群。有了这些标签,广告主就可以根据自己的产品性质来筛选「潜在用户」,比如,想要推广一个学习英语的 APP,「教育培训」标签是首选的,那是不是所有打了这个标签的人都会感兴趣呢,当然不是,同样,是不是「二次元」标签的全都不感兴趣呢?也不一定。
标签的作用在于通过目前已知的信息做一次粗略的筛选,尽可能地缩小范围,主要是从成本控制的角度去考虑,如果不计成本,那广撒网,有多少用户量都给覆盖到。
不过,这些标签是怎么来的呢?这是一个问题,但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解决另一个问题。我们所说的「推广平台」,本身必须是一个流量聚合的平台,也就是说,这个平台必须先把自己的流量做起来,然后才能“出售”这些流量。所以平台本身的用户群就很重要了,有点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一个想要做流量生意的平台必须要先培养自己的流量,同时,需要做好打标签的工作,比如某开始以爬虫起家的T,打造的新闻客户端以各种方式去测试用户的喜好,积攒了丰富的标签,当然还有惊人的用户量和日活,然后就开始做起了「推广平台」,和 B 厂成了竞争对手。
从这个逻辑上来讲,只要是能把自家的流量做起来,做强做大,就能去做流量生意。2018年下半年的时候互联网都在说流量的红利已然耗尽,因为流量实在太贵了,贵且转化率一直在降低,于是,就有人提出了「后流量时代:与其广撒网,不如精耕细作」,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把心思都花在产品上,做好产品,做好口碑,靠老客户拉新。2019年有一个关于流量的词火了 —— 「私域流量」,是什么概念呢?
流量像一条河是属于大家的,用户像河里的鱼、谁都可以收获。私域流量就是在大河里拦下一块水域或引流一块到自己池子里,这样就可以随时接触和养育自己的鱼,这是私域流量的本质。
引自网络
原先流量的转化路径是:流量 -> 用户,好比是品牌方希望从大河里捞进来的鱼,直接就能上钩收获了,这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大河我们一般称为「公域流量」,而私域流量的思路是,大河里进来的鱼,先不着急收割,可能有一些只是小鱼苗,先圈起来养着,给它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让它逐渐适应,然后,说不定它还能叫其他的小伙伴一起进来这个池塘,当然也有可能哪天逮到机会就又溜回大河里,这就是「私域流量的流失」了。
私域流量,从本质上来讲,是培养信任度的一个过程,跟自己池子里的这些鱼朝夕相处、培养感情,让 Ta 理解并接受产品的理念,认同感有了,那后面的转化就容易多了,做得好的,这个池子的鱼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活跃。这个过程,可能会很漫长,需要不断地提供有价值的内容输出,否则鱼儿就会跑掉。但一旦培养起来,很多都会是「死忠粉」。比如网红带货主播的一些忠实粉丝,会觉得只要这个主播带的货就是好的,我就要买。这就是养好的私域流量。
会有人问,这样大河是不是就没有作用了?不会,小池塘启动时注入的第一批流量就来自大河,而之后培养私域流量的过程中,也需要时不时地从大河中注入新生力量,让这个小池塘保持活力。只是有了小池塘,就不用完全依赖大河,小池塘经营得好的话,完全可以自产自销。
归根结底,不必把「流量」妖魔化,问题的关键在于,引进来的流量是否能以一种健康的方式细水长流,生生不息。就像四字弟弟对于「流量」的态度:
对“流量明星”、“少年偶像”这一类标签的长期规划,他坦言自己有想过撕掉标签,“但是后来想的时间长了觉得不急,因为我本身不是特别注重这些标签的一个人。”并表示更想留下现阶段,每个阶段属于自己的东西。对于标签这件事情,他称没有不在乎,“因为我现在还都在这些标签里面,只是不去那么在乎。”
引自网络
发送给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