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分岔路

花火田丁 花火田丁 2019-09-03 14:58:51 +0000

题图来自于NextDay


爱情分岔路

前阵子有部备受争议的电视剧,争议的程度不亚于「我们与恶的距离」,看过的人或许已经猜到了 —— 「我们不能是朋友」。

去翻豆瓣的短评,喜忧参半,打低分的大多认为「三观不正」,而评价高的则认为「探讨了人性伦理」,短评仅代表了观影人的个人感受,切勿对号入座。

涉及到人性伦理,自然就引起了我的兴趣,其实前几天就占了个草稿位,准备来写写这部剧,迟迟没有动笔,是担心自己没有足够专业的理论知识来支撑,导致最后变成直抒胸臆的泛泛之谈。

这部剧看起来像是在讲爱情,而且还不是美好的爱情,很多我们不愿意在爱情里看到的字眼都在这部剧里出现了,劈腿、新欢、一夜情、异地恋、暧昧、诱惑…… 单从这些字眼上来看,我大概可以理解那些打低分的人的心情了 —— 似乎真的有点“三观不正”。

但如果我们暂且抛开这些“异见”,就会发现这部剧想要表达的远超于爱情,似乎旨在借着爱情探讨人性,人性驱动着我们去做出各种各样的决定,这部剧里的爱情只是人性的一个影射,顺着这样的思路再去看,你会发现一个又一个深刻的关于灵魂的拷问。

接下来的内容可能会略有剧透,请谨慎阅读。

拷问一、外力迫使我们正视不愿面对的问题

剧中男主为了追求女主,抛弃了相处十年的女友,而女主最终也放弃了已有婚约的男友。看起来这一切似乎都是因为外在诱惑,男主的纠缠,女主的动心。

但其实,这两段关系在男主和女主相遇之前,就已经出现了问题。

或选择无视,或还没意识到,男主属于前者 —— 无视,十年的女友,明明有才华和能力,却放弃自己的个人发展,一切以他为中心,交际圈甚至都是他公司的高层。尤其是堕胎之后,俩人的关系已经满是裂痕,因为对女友逝世母亲的承诺,男主选择自我麻醉,得过且过。女主呢,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这段恋爱关系中存在的问题,男友是个计划狂,人生计划一板一眼,吃穿住用样样要按照计划来,甚至连约会见面也是,计划里不允许有意外,而一旦计划发生了偏离,就自顾自地调整修改,女主只是最后被通知的那个。

没有共同期许的未来,要如何能够携手前行?(也许你会想看看这篇 付出多了就会珍惜?

所以这两段关系的破裂,真的是因为男主遇到了女主,一个变心,一个动心吗?很多事情往往看起来是外因导致,而其实,外力只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外界环境的变化或者刺激,让麻木的神经突然惊醒了,一直逃避的问题似乎逃不过去了,逼着当事者去正视。从这个点来说,并非是坏事。但就像之前看到有个妹纸问的,不知道自己现在做的一些事,是真的出于喜欢呢,还是为了逃避现世?也有人搞不清楚,喜欢上另一个人,究竟是真的喜欢,还是为了逃避上一段关系。

有人说,治愈失恋最好的办法是尽快开始一段新的关系。暂且不论是否真的有效,但在开始新的关系之前,我们需要做的是认清上一段关系,也许不堪回首,也许不愿再揭伤疤,但这都是必经之路。被迫也好,自发也罢,不论以何种方式去面对,面对或者逃避,问题已经在那里了,不会消失。而如果我们一直雪藏不去面对,那么就会像剧中人一样,也许某天只需要一点点的外力,多年来的“坚持”瞬间开始土崩瓦解,让人仓皇失措。

如果我们有时间,为什么不主动留下一段时间,一段可以让自己有条不紊收拾心情的时间。

拷问二、牺牲能换来想要的结果吗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看起来似乎又都很可怜,这句话大概是男主前女友最好的写照了,明明有成功人士的潜质,却只甘愿“成为 Ta 背后的女人”。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终日里跟男主公司的高层和太太们交际斡旋;男主提出分手,却假装听不到,依旧若无其事地来男主家里展现女主人的面貌;每每激动之时,只是一句「我们十年的感情算什么?」,或者「你好我就好,为了你我什么都可以」,真是王菲那句歌词「我愿意为你被放逐天际」的真实写照了。

然而,这样的牺牲,换来的却是永久的失去。我原本不太理解这样的牺牲,太大无畏了,牺牲到自己变得很卑微,究竟是为何?前不久看到 PANSCI 泛科学的一篇文章,才有点明白。

根据学者的研究发现,当一个人越投入关系,且对伴侣的爱越有不安全感时,他可能会做出比较多的牺牲。而且,「为爱牺牲的行为」通常是「承诺」的潜在讯号,也就是说,越愿意牺牲的人,通常对这段关系的承诺度越高。

那「牺牲」和「幸福」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有没有一个换算公式?

研究调查伴侣每天做出的牺牲行为以及记录他们每天的关系满意度,发现牺牲次数越过,则关系满意度越高;不过有趣的是,当伴侣们表达的「牺牲代价」越高,反而关系满意度越低。

一段关系中,不说「牺牲」,就说「包容」吧,是常有的事,有时候的确需要一方做出退让或者转变。但如果这个退让或者转变的代价很高,高到无法真心说服自己去接受这样的代价,那么悲剧就会上演了,从此,一言不合就会把这些「代价」搬出来,而对方,因为「愧疚」也只能选择默默承受,久而久之,当「怨恨」和「愧疚」占领了这段关系,就不再是一段健康的关系了,离 Say Goodbye 也不远了。

没有任何「牺牲」都是理所当然的「心甘情愿」,每个人都曾经是另一个家庭手心里的宝。有时候只是一声「谢谢」就能让这代价看起来不那么昂贵,掷地有声,有牺牲同样有回应,平衡的关系,才能够长久。

拷问三、仅仅依靠承诺维系的关系可以长久吗

再说回女主吧,女主其实慢慢地开始对男主动心了,但因为道德伦理,若是违背了与男友的婚约承诺,周围人会怎么看她?所以才有了一系列奇怪的举动,以至于对男主说出那句「我们只能是朋友」。

但其实,从那一刻起,这段靠着道德感维持的关系,慢慢暴露出很多问题来。男主的出现,让女主意识到这样被安排的生活并不是她想要的,这种无助和纠结让她开始在两段关系中摇摆不定,一方面压抑自己真实的感受逃避现实,一方面尝试去修复原本的关系却得不到回应,在这过程中,原本的关系早已变质,爱呢?看不到了,似乎只剩下了「承诺」。

承诺,是一种道德,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担当。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诱惑,在诱惑面前如何选择,是面对内心,还是坚守责任,这个问题是个送命题,也没有标准答案。也不存在「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境界,毕竟旁观者无法代替你生活。抵挡住诱惑,坚守承诺,并想尽一切办法去修复关系,继续走下去;或是,强扭的瓜不甜,遵从内心,尽早结束一段互相伤害的关系,与另一人共度余生。两种选择,两种结局,我们无从评判,好或者不好,也许直到生命的尽头,回首往事,当局者心里自有论断吧。

我们都希望能与真正爱的人幸福地共度一生,而不是被一段关系捆绑一生而造成遗憾。研究指出,当伴侣在一段关系里能获得较多的爱、信任、亲密等正向互动,他们的关系会更好、更幸福,也就越不会分开。

靠什么维系关系不是重点,承诺也好,欣赏也罢,重点在于这段关系里的双方是否能够正向互动,以及是否能够继续以一种更积极向上的方式互动下去。

泛科学另一篇文章里提到的爱情风格也很有意思

加拿大的心理学者 John Lee 根据欧美爱情相关的文献、作品进行分析,归纳出六种爱情风格:罗曼蒂克型(Eros)游戏人间型(Ludus)友伴关系型(Storge)狂恋依附型(Mania)理性现实型(Pragma)牺牲奉献型(Agape)

而这六种风格在这部剧中都有体现,并且一个人可能同时拥有多种风格,比如女主的前男友早先是理性现实型,后期则发展成了狂恋依附型,而男主,一开始可能是游戏人间型,后面变现出来的是罗曼蒂克型,男主的前女友则同时是狂恋依附型和牺牲奉献型。

这些理论当然既有心理学上的分析,也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并不意味着人人都非得要把自己归到哪个型里才好。人都有很多面,不同的情境下会展示不同的面。但归根结底,不管哪一种风格,都有着自己的诉求,一段关系中,如何平衡双方的诉求,是促进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单方面的牺牲或者委曲求全都不是最佳方案,而是从不同的风格中尝试理解对方的需求和想象,找到双方都能够接受的交集。

剧的结尾,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不是简单的「爱情离开了」或者「爱情来了」,而是男主和女主都成为了更好的自己,2.0版本的自己,所以,与其说是一部情感纠葛片,更像是一部找寻人生价值的辛酸血泪史,而血泪史的大部分情节刚好都发生在了略狗血的三角恋中。哦,对了,女主是个产品经理(专案经理),女主的前男友是研发一哥,结局大概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吧 😂

剧中人生,看看就好,不要太当真,每个人都有自己不一样的人生体验。

参考文章:

PANSCI 泛科学 《你的爱情里,是什么风格?》

PANSCI 泛科学 《只要「你好就好」的爱情真的好吗?》

PANSCI 泛科学 《明明不爱了却又走不开?》

撒欢吧
谈理想
聊人生
讲故事
相对论
花火田丁
微信号:huahuoding
花火田丁
不折腾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