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乐观主义者

花火田丁 花火田丁 2020-03-15 14:03:36 +0000

题图来自于NextDay


当方舱医院开始休舱,当博物馆陆续开放,当公园开始涌进人流,当全面复工号角吹响,当省际客运开始恢复,当官媒上形势一片大好,当朋友圈一片欢欣雀跃「神兽出门了」,而我,依然全副武装去取快递,进门各种消毒,想尽办法买口罩……

朋友说「你太悲观了吧」

不,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乐观主义者,甚至认为「愿望总是会实现的」,如果还没实现,那一定是还缺点什么,不管是佛系等待还是血性争取,那一天,或早或晚,终会来临。

朋友这冷不丁的一句,着实让我迟疑了会儿。乐观还是悲观,似乎没办法泾渭分明地划出一条道来。

究竟什么是乐观主义,什么是悲观主义?

乐观主义者总是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行为能力来承受和减弱原有负向价值对于自己的不良影响,并使原有正向价值发挥更大的积极效应,因此他只关心事物的正向价值,而不关心事物的负向价值,并把最大正向价值作为其行为方案的选择标准,这种人容易看到事物好的一面,不容易看到事物坏的一面,对于效益反应很敏感,对于亏损反应迟钝,其行为决策总是遵循“大中取大”的价值选择原则。

悲观主义者既不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行为能力来承受和减弱负向价值对自己所产生的不良影响,也不相信自己能够使正向价值发挥更大的积极效应,他认为负向价值对于自己的不良影响将是巨大的,而正向价值对于自己的积极效应却是非常有限的,因此他只关心事物的负向价值,而不关心事物的正向价值,并把逃避最大负向价值作为其行为方案的选择标准,这种人容易看到事物坏的一面,不容易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对于效益反应很迟钝,对于亏损反映敏感,其行为决策总是遵循“小中取小”的价值选择原则。

对人类行为的正面动机、或对人类经营过后而得出正面结果欠缺信心。亦即犬儒主义或悲观主义(Keeton, 1962)

摘自 百度百科

划重点,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的核心区别在于「对负向价值和正向价值的重视程度」,只关心正向价值 —— 乐观主义,只关心负向价值 —— 悲观主义。相应的决策原则便是,乐观主义 —— 大中取大,悲观主义 —— 小中取小。

疫情发展到现阶段,不能说已经全面胜利,但至少取得了阶段性胜利,至于「阶段」是大还是小,就见仁见智了。想到前几天看的「博疫论」邀请经济学家和张文宏主任参加讨论,张主任到得晚,在他到之前,场面一片欣欣向荣,张主任到了之后,理性客观地摆数据讲道理,主持人着急忙慌地想让张主任给一个「全面复工」的 YES / NO,尤其是针对让人忧心忡忡的建筑业和制造业,提问的出发点大概是好的,经济亟待复苏,希望医疗界的权威人士给大家吃一颗定心丸,但方式里“明”藏了深深的套路,以至于张主任上来第一句话就是「我不能按照你的套路来回答」🤦‍♀️,感兴趣地可以查看文后链接1(友情提示,88分钟起,张主任入场)

医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算是「悲观主义者」吧,术前告知更是「小中取小」,要让患者清楚明白地了解个中的风险点,发生的概率也许大小不一,但只要可能发生,就要在开始之前交代清楚。如果术中没有碰到,大家 Happy,如果不幸碰到,也有个心理准备。但据我不完全观察,似乎资历尚浅的医生列举的风险点会更多一点,经验丰富的资深专家反而只是会告知最高风险的那几个。是不是可以理解成「因为不确定,所以才会想要面面俱到吧」。

对这场疫情的发展,设想一下最典型的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的态度吧。

乐观主义者的「大中取大」:

  1. 好些个省市都取消了一级响应

  2. 好些个省市新增病例是零了

  3. 医院都休2

  4. 周围好多人都不戴口罩了

  5. 餐厅陆续开放堂食了

  6. 夏天也快来了,病毒就要消失了

悲观主义者的「小中取小」:

  1. 上海还是一级响应

  2. 上海连续几天都有国外输入病例

  3. 医院还有很多重症患者

  4. 周围好多人都不戴口罩聚集了

  5. 餐厅陆续开放堂食了人要扎堆了

  6. 如果没能在下一个冬季前彻底结束战斗,那又将是一场浩劫

4和5有点意思吧,同样的现象,截然相反的解读。就像是那个经典的批判悲观主义的例子:

在1930年美国的大萧条时期,甜甜圈以其低廉价格成为了多数人的日常食物。当时,贴心的店家时常会随甜甜圈附上一张纸条:“As you go through life make this your goal: Watch the doughnut, notthe hole.”劝告人们“盯着你的甜甜圈,而不是整天盯着它的洞。”就像乐观主义者看到一杯半满的水,而悲观主义者只能看到一杯半空的水,在萧条时期,想想“我还有个甜甜圈”,而非纠结于“我的甜甜圈缺了个洞”,显然是更明智的生活态度。

来自 网络

同样是「周围人没戴口罩」,乐观主义者看到的是「生活恢复正常了」,悲观主义者看到的是「他们不戴口罩万一交叉感染怎么办」;同样是「餐厅开放堂食了」,乐观主义者看到的是「终于能吃顿好的了!」,悲观主义者看到的是「唾液传染唾液传染!」。

假设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都承认「万事万物都具有两面性」这个前提,也假设对待同一件事,双方看到的两面性的条目是一样的。比如「周围人没戴口罩」具备的两面性罗列如下:

  1. 生活恢复正常了 —— 好的一面

  2. 有交叉感染的风险 —— 不好的一面

那么,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的差别在于,分配给这两面的比例是不相同的,乐观主义者可能也认可存在「不好的一面」的可能性,但相比「好的一面」,发生的概率要低得多。同样,悲观主义者认为「不好的一面」发生的概率更高。于是,就出现了两种看上去截然不同的态度。

问题来了,这两面真实的比例究竟是如何?哪个更高?

我想,没人能给出 100% 正确的答案,至少现阶段是这样。因为根源其实不在「戴不戴口罩」的两面性上。

我们再回到前面列举的6点,悲观主义者和乐观主义者不同的态度。这6点是非常具象的思想行为,但让人产生这些思想行为的本质不是这些行为本身引发的思考,而是,在这些行为之上,有一个 High Level(更高级别)的指导思想,放在疫情这里,即是 —— 综合自己所见所闻,消化吸收(不一定存在这步)后,得出的对于疫情现阶段状态的一个判断。

什么意思呢?有人看新闻后觉得疫情差不多结束了,有人看新闻后觉得风险依然存在,当然,此新闻不一定是彼新闻,每个人获取信息的渠道不一,具备的专业知识背景也不一,思维模式更是不一。但人人都会得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结论 —— 是的,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一个结论。在这个总体的指导思想下,看待具体事件的眼光也会跟随这个指导思想而发生变化,或者说,看到的都是为了印证自己的结论,「我说没事了吧,看,很多人都不戴口罩了」,「形势还是严峻的,看,昨天那架飞机一下子要隔离几十号人」。

所以,乐观还是悲观,不能像是测血型一样,ABO型,明确来说这是「悲观」或者这属于「乐观」,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我们能够掌握的信息是否可信全面,以及我们的思维模式是否有理有据。也许一个人在某件事上表现出的是「乐观主义」,相当自信,而在另外一个领域则缩头缩尾「悲观看待」。

换句话说,悲观或者乐观,虽然我们可以让自己潜意识里去靠近某种情绪,比如给自己满满的正能量,告诉自己要想开点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或者,就是提醒自己不要盲目自信,要谨慎处理各种风险点。但实际上,很多时候,悲观还是乐观,并不受我们控制,或者说,受到我们自身知识领域、思维模式的限制,导致我们对于「效益」和「亏损」的敏感程度不一样,于是就出现了所谓的「悲观」和「乐观」的心态,股市是最好的例子,回头单独写一篇,这里先不做讨论。

人们普遍对于「悲观主义」的态度都不太友好,一提到「悲观主义者」,似乎就有一朵大大的乌云飘过来,片刻就要大雨倾盆,而对待「乐观主义」则要温和很多,如沐阳光,笑容满面。这是因为,普遍的观点认为「悲观」意味着「不好的事情」要发生,谁不想有个 Happy Ending(圆满大结局)呢,「悲观」还容易让人联想到「焦虑」「抑郁」「被迫害妄想症」,要不得要不得,吓死人了。的确,这样终日惶惶不安,但又不去寻求破解之法,的确是很要命。

我理想中的状态是「理性的乐观主义者」,而「理性」那部分恰恰就来自我们所恐惧的「悲观」成分,像悲观主义者一样能够敏感地感知到「亏损」或者「风险点」,但抱着乐观主义者对于「正向价值」的美好愿望,及时有效地应对「悲观」,做一个「谨小慎微的乐观主义者」。

文后两篇文章建议看一看,会帮助你辨清目前的形势。

  1. 腾讯财经:博疫论丨李稻葵等八位专家对谈疫情与经济影响:房地产可适度松绑↩︎

    (88分钟开始看张文宏主任)

    完整文字版请访问:https://view.inews.qq.com/k/FIN2020030609388300

  2. 海上柳叶刀: 休舱≠关舱!王辰院士为何反复强调“核酸与血清抗体流行病学调查”刻不容缓?↩︎



撒欢吧
谈理想
聊人生
讲故事
相对论
花火田丁
微信号:huahuoding
花火田丁
不折腾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