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丙丁

花火田丁 花火田丁 2018-09-22 15:52:30 +0000

题图来自于NextDay


关于「甲方乙方」,网上的段子不少,各种漫画、表情包,让人看了不忍一笑,而现实中,有的就没这么轻松愉快了,就像频繁改需求的,说腥风血雨也不为过。当然也有如沐春风,相处融洽的。

想写篇「甲方和乙方的爱恨情仇」,但总下不去手,为什么呢?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并不存在的问题,既然不存在,就没有讨论的必要。

为什么说是一个不存在的问题?

首先来看看商业合同上是如何界定/划分甲方乙方的:

甲方一般是指提出目标的一方,在合同拟订过程中主要是提出要实现什么目标,乙方一般是指完成目标,在合同中主要是提出如何保证实现,并根据完成情况获取收益的一方。

在合同过程中,甲方主要是监督乙方是否完全按照要求提供自身需求的满足。

在合同执行结束后,甲方一般需要付出资金或者其他,以获得自身需求所需要的东西。

比如,一份采购合同,采购方是甲方,出货方是乙方;一份技术服务合同,接受服务的是甲方,提供服务的是乙方;一份广告合同,使用广告的甲方,设计广告的是乙方。在这些例子里,简单粗暴的来说,出钱的是甲方,出力或者出货的是乙方。乙方需要按照约定准时交付产品,甲方则对产品进行验收并付款。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是一种你情我愿的购买关系,甲方因为出于某个业务目标,需要借助外部的力量来实现,同时,为此支付费用。

所以在我看来,所谓的甲方乙方只是合同双方的一个代称,就如合同开头常见的那句话所说「双方基于公平公正…签订如下合同」

以钱换物,以钱换服务,那么究竟为何会上升到「大甲方」和「小乙方」的关系呢?

试想我们去商场花钱买东西,虽然是等价交换,用同等价值的货币换取物品,但普遍的观点,会认为「钱」更「值钱」一些,因为「钱」可以换各种服务或者物品,但物品只是那个物品。有了这个观点作为基础,出钱的甲方似乎应该享有一些「特权」或者「更高的地位」,这大概是「大甲方小乙方」心理的起因之一。

另一个主要的原因,则与合同具体执行人有关。比如软件项目双方的项目经理、采购项目的采购经理和商务。

回到了最本质的问题上来说,商业合同是公司行为,一个出钱,一个出力,共同完成一个目标。而这个公司层面的目标经过逐级划分,最终落地到个人头上,项目经理、开发、美工、测试、业务人员,缺一不可。拿软件项目来说,甲方的项目经理一般是IT部门的,必须确保项目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如果交付给业务部门,一旦软件功能上有任何缺陷,公司内部第一责任人就是负责此项目的IT部门,所以为了不让这种悲剧发生,甲方的项目经理需要严格把控项目过程,监督乙方,在项目约定范围内确保交付功能符合业务部门的要求。

这个过程中,项目经理的资质好坏差别挺大的。一点儿决策权都没有的项目经理都只是摆设或是传话筒,在本公司内部没有话语权,也就意味着没有与对方谈判的筹码,即便本着专业的职业操守想要极力拨正项目的走向,也绝非易事。除了决策权以外,项目经理也同样需要具备业务和技术两方面的背景知识,缺一不可,多数观点认为技术背景可能更重要一些,毕竟IT项目中主要是与研发团队进行沟通。但其实业务背景更不容忽视,最终落地实现的是支持业务的系统,如若对业务不熟悉,在项目需求阶段就会出现很大的偏差,导致之后变更无法控制,整个项目进度崩溃。

项目经理最重要的职责之一可以说是「攘外必先安内」,特别是对于跨部门的大型项目而言,造成项目进度延后的原因之一在于内部的分歧,各个项目干系人之间存在着冲突和纠葛,人人想做主,人人怕担责,导致需求分崩离析,甚至朝令夕改,服务提供方对此更是无所适从。如果项目经理做不到这一点,就很有可能将所有压力转嫁给服务提供方,也就是乙方。这也就是为什么实际的执行人对甲方双方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最理想的状态是,双方都很专业,那基本上能促成一个和平而又愉快的合作项目。反之,任何一方的偏差都会让这段合作关系的天平不再平衡。

当初,从甲方出来,去了乙方,很多人不理解,对啊,一般人都是反向,试图从乙方公司转去甲方公司,毕竟,在大众看来,甲方福利待遇更好,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乙方,则是吃苦耐劳还不讨好的地儿。而其实各种酸甜苦辣,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知道。不管甲方乙方,本质上都是一家公司,根据规模、行业、制度等等不同,对于员工而言,都不可能尽善尽美,总有利弊。这是客观存在不可辩驳的事实,而公司中员工的处事之道,则或多或少会将这些利弊放大或者缩小。

在「甲方」的日子里, 为了弄清楚技术方案里的每个细节,需要做很多功课,以此逼着自己强化学习,这样才能有底气与「乙方」进行沟通交流,本质上是双方一起合作,各取所需,努力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在这个过程中,如若双方的专业背景有差异,必定会有需要磨合的地方,但如果牢记共同的目标,找到双方共同认可的解决方案并不难。而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无法抛开「大甲方」的光环,那么悲剧就会上演,最终两败俱伤。

之后,从「甲方」去到「乙方」,身份转换,让我感到不适应的并不是作为乙方的身份,而是从乙方的角度,看到的有些「甲方」人员,竟不是想象中的光鲜,而是太多的「捉襟见肘」,对业务知之甚少,因而也无法在技术和业务两者之间起到转换桥梁的作用,既说服不了技术,也没办法让业务满意,陷入困境。其实,要做到专业并不难,除了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从心底抛开成见,收集多方信息后,做出一个正确的判断,这里的「正确」更多表示「权衡」,成本、功能、周期,不可能每个因素都达到完美,而是尽可能促成一个多方在现阶段都能满意的方案。而乙方在此过程中需要提供允许的范围内最详尽的信息,不仅仅是从技术层面,需要结合技术和业务,以协助甲方做出正确的判断。

有几位合作愉快的「甲方」接口人,都是技术出身,但对业务也是熟门熟路,他们能直接在群里解答终端用户提出的各种业务问题,这是不是超出了他们的职责范围?其实没有。因为用户多数时候并不理解Ta遇到的问题究竟是系统上的还是业务上,比如,用户会问这个申请的结果为什么显示拒绝,通常的做法会让Ta去联系业务部门。而这几位则是很耐心地指导用户如何在系统上查看拒绝理由,并告知哪些情况下会被拒绝,如有异议,建议咨询业务同事。我这样写出来,可能你会觉得这是非常小的一件事,然而日复一日,群里各种类似的问题,都能不厌其烦地解答,我自问都没有这样的耐性,何况是传说中的「甲方」?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能力很强,且把联合内部技术、内部业务、外部服务提供方,一起把这个问题解决作为终极目标,比如,临时紧急的需求变更,先和服务提供方一起沟通把最快能实现的可行性方案讨论出来,时间紧迫,只能保留最最核心的功能实现,他们负责去说服内部业务,同时去完成预算或者费用申请,而不是将所有压力都加到外部服务商,也就是「乙方」身上。

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他们不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做出假设性的评判,术业有专攻,如果对于合作伙伴缺乏基本的信任,那么也不会长久。比如那个开发APP的段子,大概意思是甲方找乙方开发一个电商APP,「就是几个列表,再显示几个图片嘛!怎么要那么久?要那么多钱?」,我相信任何一个自己动手开发过APP的人都不会这么说。「不了解不评论」同样适用于工作,担心被对方诓?那么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想办法让自己去了解。

所以,无论甲乙丙丁方,如果所有方能把关注点都放在事情本身,做好自己的工作,且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我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至少在我认识的人中,从乙方跳去甲方的,能力强的,大多都很好相处,沟通起来也很顺畅,大概也许,曾经被虐过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者是应了那句老话「脾气不要大过本事」。

旧文参考:

脾气与本事

牵一发而动全身

闭门造车

工作的意义

工作的意义 续篇


撒欢吧
谈理想
聊人生
讲故事
相对论
花火田丁
微信号:huahuoding
花火田丁
不折腾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