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来自NextDay @London
前阵子,眼镜老是模糊,拼命地擦,擦完又模糊了。于是开始怀疑这镜片是不是易脏材质,还真的去研究了一番,心想着下回得配个耐脏的。
之后一直忙于其他事情,暂时忘了这茬。
某天,阳光强烈,换了种防晒霜,因为防水性,不如以往清爽,抹上之后有那么一点点厚重。
擦眼镜的时候发现眼镜布上好像有些小白点,这才意识到眼镜模糊其实是防晒霜蹭上去了,真是冤枉眼镜片了。
恰好最近在港剧中看到两个片段:
片段一:老爸来片场给作为编剧的女儿送煲好的补汤,女孩与电影公司老板正谈恋爱,老爸并不知情,女孩想借此机会让老爸觉得男友是个不错的人,于是带老爸进片场,结果刚好看到男友劈头盖脸地在骂一个年轻的女演员,女演员被骂得哭成泪人。老爸面露不快,跟女儿说:看来这个老板也不是什么好人,你以后还是跟他少接触。这时候,老爸接了个电话,赶着离开。
片段二:还是这个女孩,为了改变老爸对于男友的坏印象,特地安排老爸和男友在敬老院相遇。老爸进门,刚好看到男友把某个老人碗里的糖粥倒到痰盂里,还一脸坏笑地说“我倒掉,看你怎么吃”。老爸很生气,怎么有这么不敬老的人。这时候,另外一个老人摔倒在老爸旁,于是老爸扶着老人走开了。
你们可能注意到了,我用了两次「这时候」,很显然,两次事件,老爸看到的都只是片段,而不是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
细心的人通过关键词估计已经猜出了事情的真相。片场的男友是为了让不擅长哭戏的女演员快速入戏,敬老院的男友是为了劝阻不听护士话的糖尿病老人。
其实两件都是「好」事,却给女孩老爸留下了「坏」印象。也许电视剧的套路总是很巧合地把人支走,产生重重误会后再冰释前嫌。
但现实生活,即使没那么戏剧化,但产生误会的情况却不少见,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你的眼睛欺骗了你,或者是你的大脑(参见《孕妇效应》)。在收集到足够全面的信息之前,大脑做出的判断未必是事实。
就像眼镜片问题,有时候你觉得一件事/物件有问题,可能是周遭的环境有问题。
有人会说,那两个片段的局其实挺容易破的,如果没有恰好响起的电话和恰好跌倒的老伯,上去一问两位当事人,就能真相大白了。恰恰很多时候,误会就这么产生了。错过了问的时机,或者,直接先入为主以为不必要问,另外还有一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似乎更愿意教人凡事要委婉,切不可直来直往,说话太直白,说不定会招来祸端。
此类种种,再加上思维定势,那么自以为是地就与对方结下了误会,不知哪天才能解开。
如果只是盯着局部看,那必然会有所偏颇,放到全局去看,可能就清晰了。
看到什么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看到之后能够停下来想一想才是关键。
越来越觉得,生活是门技术活儿,需要全套的系统的知识面,才能见招拆招,看到自己真正想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