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选的重要性

花火田丁 花火田丁 2019-08-07 15:58:50 +0000

题图来自于NextDay

昨天上午着手开始写代码,一个预计不超过半天就可以完成的小功能,然而事实是,直到今天下班前还未能完成。

虽说计划和实际的差异是司空见惯的事,但还是让我吃了一惊,于是开始反思究竟是计划还是执行出了问题。细想来,计划的确没问题,即便现在我还是能笃定地认为这只是一个不超过半天的小功能,那么一定是执行中出了问题。

在实际做的过程中,涉及到一个前台页面状态筛选的功能,第一步是需要罗列出有些状态,然后这些状态的数据依据是什么,即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即可被认为是什么状态。一段时间内,我深陷其中,罗列出了几乎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包括正常和异常两大类,而每个大类里又可以分出好多个小类,于是这些个数据依据就变得非常复杂,甚至出现了交叉的情况。在这些逻辑判断面前,我陷入了纠结和困境。

就在提交 SVN 准备明天再战的那一瞬间,我突然意识到,为什么我会需要罗列出各种可能性呢,其实业务真正关心的只是「正常」状态,因为这里所涉及的「异常」状态多是系统级别的,不是业务需要操心的事儿,应该是 IT 运维需要关心的。于是,条件就变得简单了,将正常状态罗列出来,然后也不是所有正常状态都有筛选的意义,只需要挑出其中关键的节点即可。这样一来,逻辑就变得清晰了。

这让我想起了看书的过程,记得有人曾说过,最理想的看书状态是先把书看厚,再把书看薄,大概是精读之后能够总结出言简意赅的精华来为自己所用。「把书看厚」其实是要做到对于书中内容心中有数,「把书看薄」则是要从这整本书中提炼出对于自己有用的东西,过犹不及,并不是多多益善,多往往就伴随着「泛」,很简单的道理,如果所有知识点都重要,那么就没有了「最重要」。

多年以来,我看书的习惯也大抵如此,所以在过去,我看书的速度都很慢,几乎是不愿放过书中的任何细节。直到今年的某一天,大概是实在看不下去自己这“龟速”,于是决定尝试一下辉哥推荐的快速阅读法,所谓「快速阅读法」,第一遍飞快地浏览全书,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点,这个过程非常快,10-15分钟即可;第二遍细读感兴趣点,但也不是逐字逐句,也是快读,主要过程是思考作者的用意;第三遍转换成自己的东西,结合自己的实际去验证这些观点,这个过程可能会消耗较多的时间。与前文提到的「看厚->看薄」相比,这种快速阅读的方式其实是「看薄->看厚->看薄」,虽然多了一步,但效率其实是提高了。

这个读书法,与今天我遇到的问题有什么关联呢?关键在于「筛选」上,对于业务状态的筛选,和对于书中内容的筛选其实是相通的。出于严谨,我几乎是想罗列出所有 if…else…,这个动作本身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列出来之后未进行第二次的筛选,找出那些最有业务价值的状态,也就是我们读书过程中最感兴趣的点,这些才是我们应该倾注时间的。

人们常说,做好最坏的打算,但以最积极的状态去做事。但问题是,罗列所有最坏的可能性的时候,就如同我陷入对于所有状态的判断的情况一样,罗列的过程耗时耗力,而且很容易让人失去信心,打消积极性。那么事情就变成「最坏的打算还没做好,就已经打了退堂鼓了」。

我们在一开始或许就应该放弃「面面俱到」的期望,只列出最大概率发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而小概率事件,就等边做的时候边去调整吧。而针对那些大概率事件,就好比我筛选出的那些关键的业务节点,就要回到「看厚」那个环节,一个一个将其实现。这些都想清楚了,真正动手的时间只会占到很小的比例,要不有人说,好的程序员一天可能写不到多少代码量,因为大多数时间都在思考(等编译),想透了敲打键盘如行云流水,想不明白就处处碰壁不得前行。


撒欢吧
谈理想
聊人生
讲故事
相对论
花火田丁
微信号:huahuoding
花火田丁
不折腾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