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来自于NextDay
今天好好聊聊微信群。
一般我准备聊一个话题,一定是发生了一些事引起了我的注意,那么先来说点背景。
起因是前几天,某个活动群里发生了一件事,说大不大,但却不容忽视。
这个活动群的成员包括活动的组织者以及参与的志愿者,活动某种意义上也算是个科技界的国际盛会,经过了「报名 -> 提交简历 -> 筛选 -> 录取」这样的过程, 才能最终成为这个群的成员,说明这个群是有准入门槛的。这里先埋个伏笔先,这个活动将在大学校园附近举办,所以志愿者之中,在校大学生和上班族都有,说不定大学生的比例还不小。
建群的目的在于,组织者可以及时将培训、时间安排、人员分配等信息通知到所有参与的志愿者。从组织者的角度来说,几百号人需要有一个统一通知的渠道,点对点发送不太现实,微信未出现前多半是QQ群。把大家都拉到群里,有通知就@所有人。
概括来说,这是一个「有组织」「有门槛」「主要用于发布通知」的群。
先假设群里的人平日里都很忙,忙于学业,忙于工作,忙于生活。那么,这个群里的消息差不多都只是群主(主办方工作人员)发的公告,或者解答大家关于活动安排的一些疑问。极端情况下,如果群主没发任何公告,或者群友没提出任何关于活动的疑问时,群里应该是寂静一片,毕竟这个群的定位就是「XX活动志愿者通知群」
既然说了「极端情况下」,那现实情况必定不是如此。
印象中,还真没有哪个大群,加入之后,除了群主没人主动发言的。
通常情况下,除了群主,总会有破冰者,可能1~2个,可能5~6个,各种开聊,哪里人啊、在看什么书啊、学什么外语啊、最近有什么好吃的、看到了什么新闻、直播球赛战况、会什么乐器、什么时候放假啊、去哪里玩啊……会聊的,想聊的,是逮着一个话题就能聊好几个屏幕,夹杂着语音、表情、文字、图片、链接,对,链接就是总有些拉票人或者帮领福利人顽强地穿插在聊天间隙「请大家帮我点一下」「请大家帮忙转发」
根据我的观察,活跃度较高的群友,即,一直在聊或者是一聊就能持续几个session(会话)的,预计平均占总人数的5%~10%
说到这里,相信你已经猜到接下来发生什么了。
大概是忍受了几天各种刷屏闲聊之后,这个志愿者群里有人受不了了。于是双方(暂时称为静音方和闲聊方)开始互怼,你一句我一句,场面一度升级,大致概括了下双方的观点如下:
静音方:这是志愿者群,刷屏会让人错过一些重要的信息,几百号人听着你们闲聊一些活动无关的事儿,能否请你们另行组织小群或者加好友去聊。即使屏蔽了,新消息条数也让人看着很心焦。
闲聊方:志愿者群就要安静吗,现在也没公告啊,积极讨论志愿者的事情也没人出来啊。大家活跃聊天是要互相了解一点,你不说话还不让别人说了吗?刚认识的一群人唯一的交集就在这里,不让人说话怎么熟悉环境?微信不是有屏蔽功能吗,不会用吗?
单从字里行间来看,闲聊方的火药味更重,其中还夹杂着一些不太美好的词。不难理解,闲聊方觉得自己认为合情合理的行为莫名受到了指责以及挑战,应激反应就是要反驳回去。这个其实是沟通中特别忌讳的一个现象,忽略了事情的本质,任由情绪自由发挥。有关沟通的文章我写过不少,可以在文后查看。
静音方提到了几个关键点:
「错过信息」「活动无关」「单聊更合适」
这些其实是对于群的定位的理解,静音方认为这是一个通知群、官方群,而不应该用于闲聊,尤其是没日没夜的闲聊,会打扰到其他人。
而闲聊方强调的是,群就是聊出来的,不聊大家怎么能熟悉起来,你不愿意可以不看不听。
可见双方对于群的定位是截然不同的。定位不同,那么期许也就不同。于是,在这一点上,都很难说服对方。最后,组织者不得不出面调停,以闲聊方单独建了个小群而结束了这场纷争。从那以后,这个群连小红点都很少有,即便有,也是「个位数」的新消息条数,可谓天壤之别。
事情的经过就是这样,这事儿说大真的不大,但确实反映了一些大群普遍存在的问题。
这里说的群不包括亲友群、同学群、同事群(每次都要说一遍,微信群谈工作,效率真的太低太低啦)。这些群基本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熟人,以及人数基本不会太夸张。
我所指的「大群」具备两个特征:
1. 多数为陌生人
2. 人数 > 100
为什么我会认为,微信群是不太适合做工作层面/正经事儿的交流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1. 很容易刷屏,导致重要信息被遗漏,如果不单独@的话
2. 需要持续关注,离开一会儿再回来,找回情景上下文都是问题
3. 很难追溯,虽然有搜索功能,但并不适合工作流程的跟踪
4. 打字/发语音太随手,实际提高了有效沟通成本,群里任何一个人想到什么发什么,会让讨论失去条理性
但不是说群完全不能用于工作,如果可以满足以下两点,还是可以一试的
1. 群成员相对都是比较克制的,即有效控制刷屏,或者只是基于群的定位聊,比如我的另外一个翻译志愿者群,大概大家平日里都很忙,只有当群主甩出翻译作业时,才会炸出一堆潜水的人群
2. 群主能有精力时刻关注群聊的内容,及时纠偏不要歪楼
翻阅了我手上的群,大致有以下几种:
临时组建的活动群,比如,XX活动筹备群
某个主题的干活群,比如,翻译群
某个爱好的交流群,比如,西语交流群、XX影迷会
某个大佬的粉丝群,比如,XX读者交流群
线下转线上的群,比如,XX会员群、一起听讲座的人加到某个群
……
当然,还有很多五花八门的群。
我基本都是「消息免打扰」模式,小红点总好过于鲜红的数字,可怕的是那数字超过3位以上就会变成红色的省略号,多么令人焦躁!
即便是「消息免打扰」模式,当空下来去看一眼的时候,通常都是这样的:
虽然是护眼的绿色,心中还是有点小恐慌。676条新消息,基本是不会去看了,也没法儿看,于是习惯性操作就是从微信列表里点进去,看一眼那个绿绿的数字,然后再出来,类似把未读邮件批量标记成已读的效果。
所以只有两种情况,我会真正去看大群的聊天内容,一是有人@我,二是特别闲的时候,正好看到群里在讨论我感兴趣的话题,会参与一下。
最后来点个题,如何面对「群聊里的话唠们」?在我看来,在你点了「接受邀请」或者「加入群聊」的那一刻,就得做好了迎接潜在「话唠」的心理准备,既来之则安之。注:此处「话唠」未携带任何褒贬的色彩,要知道我热爱的「爱在三部曲」是典型的话唠片,话唠片中的战斗机😂
那么对于「话唠们」,个人觉得,爱聊天,挺好的,岁岁年年,时过境迁,还能一直聊到一起,也是非常难得的一件事儿。但,有时候也可以适当克制一下,毕竟大家在一个群里一个屋檐下,不要动不动就「不爱听就走啊」,大家还要一起工作,和谐相处呢。
旧文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