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来自于NextDay
此文原定于昨天(2018-06-13)发送,无奈前天过了12点,失去了发送机会
据说,
歪,你听说了吗?
某某某说,
我刚才听说,
歪,侬晓得伐?
有些时候,平日里固执的人们似乎更愿意相信别人说的,而不是靠自己去证实。
尤其是面对谣言的时候。
为什么谣言总是比真理传播得更快,朋友圈的各种谣言,看到最多的大概都是关于食物的,比如「XX可以抗癌」,「你还敢吃小龙虾吗」,传播速度之迅猛根本连辟谣都来不及。
每年到了小龙虾季,果壳和知乎的小编们就要忙坏了,又到了一年一度辟谣的时刻,把每年都要碎碎念的小龙虾科普文饭出来润润色,按照惯例发一发。
执着的谣言制造者们大概也在进步,揣测着大众的心理,今年的「你还敢吃小龙虾吗」有了升级版本,在开头加上了「XX医院XX主任医师说」,这下了不得了,转发到群里,纷纷手工点赞转发。作为每年必吃一顿的伪小龙虾爱好者,我当然也收到了来自亲朋好友充满善意的提示「你看,医生都说了……还敢吃?」,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翻出了果壳的科普文转发回去,但我心知肚明,效果不如那个「XX医生说」,平日里不怎么愿意听医生话的人,如今怎么这么相信?
谣言得以疯狂传播,其中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这里撇开无脑转发的人群,即不过脑子也不思考就信手转发的人),即,一定是被谣言中的某一个点给戳中了,有一定程度的共鸣,比如,小龙虾,如果一个人本身就不喜欢小龙虾,再加上长期被灌输「小龙虾是吃尸体的,小龙虾是生活在臭水沟的」,以至于从Ta内心深处就是排斥小龙虾的,那么,当这条谣言映入眼帘,看上去还带着点「专家」光环,正中下怀,终于可以借助专家来表达对于小龙虾的反感了,趁此机会,也要告诫身边人要「珍爱生命、远离小龙虾」。
这就是所谓的认同感,当你隐隐地从潜意识里认同某一件事,下意识就不会想通过其他途径证实这件事的可靠性,或者说弱化了你质疑的意愿,人总是倾向于接受与自己相同的观点。
此外,谣言的标题或者内容普遍都会用到很夸张的字眼,比如「你还敢?」「快告诉身边人」「天哪!」,试图达到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这种字眼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紧迫感,不转发出去对不起家人朋友,这么重要的信息我怎么能不告诉他们呢,这是一种出于善意的心态。而另一种,可能就是,我大概知道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我转发我光荣。
当转发的人越来越多,原本将信将疑的人也开始动摇了,大家都这么认为?那是不是就是真的了。于是,队伍越来越庞大。直到遇到了一个执拗的怀疑论者,搜集各种资料、查证,最终证实了这是个谣言,这个人/组织也必须具备一定的权威性,至少要比「小龙虾论中的XX医生」要知名,那也许还能有扳回一局的可能性。
微信在这方面也是不遗余力,「微信辟谣助手」小程序中输入关键字可以查找谣言,里面也列出了最近的谣言及辟谣。有个「与我相关」里列出了你阅读过的谣言文章,而且辟谣当时还会发系统给你。需要的可以自行搜索。
数据显示我只看过一篇谣言文章,说明还是比较理智的。
这篇谣言正中前面说到的两点,第一,我本身对咖啡没有什么特殊的喜好,甚至觉得长期喝咖啡并不利于身体健康(但印象中似乎也看到过截然相反的观点,未经查实,这里就不作讨论了),那么这篇谣言就契合了我的「认同点」,第二,如果是真的,那么这是非常不好的一件事,得让身边热爱咖啡的同学们尽快知道,于是我转发给了不喝咖啡毋宁死的小伙伴。
谣言的传播其实就在一念之间,有时候看着太真实了,都不会想到要去哪里证实一下。而有时候,即便想要去证实,却无从下手,信息不透明、公信力不够,都是症结所在。当握有真相的人/机构选择沉默,只会让迷雾越来越重,人的天性就是有逆反心理的,越不让Ta知道,就越会引起Ta的注意甚至怀疑,这就给了谣言繁衍的机会。
碎片化信息呈爆发式增长,五花八门各种渠道,小道消息,坊间传闻,真真假假,难辨真伪,该相信谁?
套用《如何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中的一句话:
没有捷径,多看书多学习多思考多听多尝试(尤其是培养搜集正确信息的能力)
众人皆醉我独醒,很难!更难的是,还要把众人叫醒。
The Good Fight Season 2 (译名:傲骨之战 第二季)
发送给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