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来自于NextDay
我在 少许,可还行 一文中曾提到过,「少许」「适量」这些词,尤其是用在餐饮界,习惯了以「克」为单位的精准度量,对我这样一个刻板的理科生来说,简直是灾难。(并不热爱厨房
类似的,比如, 少量 少许 稍微 稍长 略短,这些都是噩梦般的形容词啊。
最近又让我想起这件事儿,是因为在跟前端小哥沟通界面某几个控件的位置时,「这个按钮稍微向左边挪一点」「这行之前稍微空一点」……
就这样很自然地让这个曾经让我脑壳疼的「稍微」二字脱口(手)而出了,一瞬间有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愧疚感。脑中盘旋着一堆堆的「怎么回事?」,在此之前还得先想想怎么挽回下,「向左边移动一半的宽度」「这行之前空出半行的距离」字还没打完,小哥的截图却发过来了,几乎就是我理想中的调整效果。
这样看起来,前端小哥和我在这个场景下对于「稍微」达成了一致,我们对于「稍微」的估计一致,即,一半的宽度、半行的距离,我们在这个界面上的度量衡是一个比例的,这是最理想的状态。而很多情况下,可能这「稍微」要好几个来回,才能符合提出方的要求。
所以,即便这些看起来是毛估估的词 —— 稍微、些许、少量,实际用的时候,还是会被换算成近乎精确的单位,只是这个单位因人而异。有人的「稍微晚一点」是10分钟以内,有的觉得半小时以内都算;有人的「些许醋」是一小勺,有的是按滴来算;有人的「少量饮酒」是一小杯,有人是论瓶来算……
这些抽象的词,根据每个人的经验,被换算成了自己心中精确的单位,有趣的地方在于,这个单位一旦形成几乎就不会大改,所以,理论上来讲,跟同一个人来个几回「稍微」,也就大概能知道 Ta 的换算公式是什么样的了。
这是一种,跟人的经验挂钩,另一种是跟事物挂钩,比如我前面提到的控件之间的距离,「稍微」只是一个我认定的系数,比如,我觉得现有距离的1/3就是我认为的「稍微」,那么最终实际的距离就是现有距离乘以1/3,我的经验只是决定了这个系数,而不是真正的距离。
前几天把买了好几年的纽约摄影教材(对不起吕师傅……)翻出来看,其中关于聚焦,有这么一段话:
业余爱好者往往满足于“足够好”的聚焦,而专业人士追求最精准的聚焦。
即便影像充分放大后,也能获得完美的聚焦。
为了得到专业水平的照片,应该尽可能使聚焦十分精确。
“足够好”其实就有点像「少量」这些词的意思,掐指一算,好像差不多,就这样吧,似乎也没什么太大影响。而「尽可能精准」则是竭尽所能达到某个目标。如果 +2 更精准,绝不会选择 +1,这样给人的感觉可能是「刻板」「不会变通」,但恰恰是拥有了足够的变通空间。
因为每一次都足够精确,「精确」的 N 次方将会无限接近于「真正的精确」,会让人有种上瘾的感觉,习惯了讲究,就不愿将就。 而「毛估估」恰恰相反,习惯了「估」,很难再适应「最精准」,那么时间一长,自己心里那把尺子都开始模糊了,慢慢的,都懒得去换算了,「差不多」就真的成了「差不多」。
「尽可能使聚焦十分精确」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其他场景。比如基本功,无论是练琴、画画、舞蹈、戏剧,在练习基本功的时候,如果可以做到「尽最大努力做到动作不走样」,之后的学习过程就会变得越来越轻松了,万事开头难,也不是没有依据。难在前头,此后不说一马平川,但也会顺当很多。一旦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从此就会奔着更高而去,而在此之前,培养的专业素养将会让我们受益终身。
试试看,在一开始就尽最大努力高标准地要求自己,你就会发现,原来自己绝不是满足于「足够好」的人,也是个潜力无限的人啊。
当然,也不是说我们就要完全抛弃这些毛估估的词,在我看来,这些词就像是我们设定的一些快捷方式,它背后对应着一些我们常用的度量,不必每次都把那个精确的数字搬出来,但自己心知肚明,自己设定的「少许盐」,就是2-3克盐。
对了,我好喜欢今天配图里的那只白熊,好喜欢是有多喜欢?
发送给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