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概括的是与非

花火田丁 花火田丁 2019-05-03 15:54:01 +0000

题图来自于NextDay

如果你参观纽约市,并碰到几个粗鲁的人,你这么说可能是正确的:“有些纽约人是粗鲁的”,但“大部分纽约人是粗鲁的”就不正确了,更不要说“纽约人是粗鲁的”。

摘自《超越感觉》(原版书名:Beyond Feelings)

以上这种把个例的属性归属于群体的行为,称之为「过度概括」

「过度概括」也就是把仅适合一个群体某些成员的东西归属为所有成员。

我没有参观过纽约市,也就不会有「在纽约市碰到几个粗鲁的人」的经历。所以,当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很清楚地知道这种以偏概全的想法有失公正,不可取,我们应该理智地分析,并且得出一个结论,这几个人只是代表他们自己的行为,刚巧他们也在纽约而已,并不能因为他们就说整个纽约市的人是粗鲁的。

这是「Critical Thinking」(辩证思维)提醒我们不能犯的错误 —— 「过度概括」。

看起来也不是很难,只要时刻对自己这种片面的论断保持警惕就可以了。看,我们并没有认为「所有纽约人都是粗鲁的」。

可,真的发生到我们身上的时候,我们还能如此冷静且理智吗?

先说说我的一次经历吧。

某年的一个小长假,准备尝试来一次说走就走的一日游,就想走走看看,也不准备过夜。为了避开人山人海,我选择了一个相对比较冷门的浙江小镇(就不点名了,小镇以铸剑闻名),交通还算方便,高铁下来转个大巴。到了地方,为了避开旅行团,我没有去当地有名的一个类似度假区的景点(在很远的郊区),而是选择去市区的博物馆看看,同样有介绍当地的铸剑文化。

大概是资源都用于服务那个度假区了,说是市区,大白天的路上也很少人,连私家车都很少看到,竟有种「空城」的感觉,更别提出租车了,也没有直接到博物馆的公交车,只能是搭到附近的站点,再走过去。

从公交车下来,感觉像是到了一个类似开发区的地界,人和车更少了,有点瘆得慌,作为一个被同道大叔列为「内心戏很多又充满想象力」的星座,各种被迫害妄想症开始在脑中活跃起来,不过看看这艳阳高照的大白天,安慰自己不要想太多。

越是担心的事越会发生,那个我看不惯的「墨菲定律」还是很应景地灵验了。

走着走着,听到身后有电瓶车的声音,这电瓶车怎么走到人行道上来了,身处异地,还是低调一点,于是就给他让开了路,电瓶车以史上最缓慢的速度从我身边开过,我下意识地捂紧了包包,瞪大眼睛盯着他(以下简称电瓶车男),不知道是不是旁边正好有车经过,电瓶车男加速离开了。我舒了一口气,算是有惊无险。

继续向前走,过了一个路口,刚才的电瓶车男居然又出现了,开到我前面大概100米的位置,回头对着我大喊要不要坐车,我摆摆手示意他走开,他居然放慢了速度,试图靠近我。正好旁边有个环卫阿姨,我一边拿出手机一边靠了过去。电瓶车男再一次驶离了我的视线。

事不过三对不对,于是第三次来了。这都过了好几条街了,电瓶车男又在某个路口神出鬼没了,与第二次如出一辙,骑着电瓶车逼近我,还时不时地回头张望,环顾四周。我开始觉得害怕了,如果街上没有人,把我活生生地拖走也不是不可能吧。还好前方有个小卖部,速度靠了过去,并掏出手机,当时是真的打算拨打110了呢,可是车牌号看不太清楚。不知道是不是看到我举起手机打电话还是因为小卖部有人在,电瓶车男又开走了。

还好最后顺利地抵达了博物馆,谢天谢地,但细思极恐,博物馆那些冰冷的文物们都没能让我迅速冷静下来,开始脑补要是报警去了公安局可能要改签高铁票(嗯…重点不应该在高铁票上😂)

不管怎样,这次的经历让我对这个小镇的印象非常之差 —— 不仅仅是电瓶车男,还有其他一些方面让人觉得治安不是很好,有生之年大概不会再去第二次。

那么回到开头「过度概括」的问题,我把对于电瓶车男的印象概括给了这个小镇,把我路过的这块区域的治安情况概括给了这个小镇的治安情况。典型的「过度概括」,以偏概全吧,或许电瓶车男只是非常非常小的概率,或许景区或者其他地方的治安很好?这些我没时间去证实,但这小概率事件就是被我碰上了,而且这种印象对我来说是毁灭性的,以至于完全不会想要再去证实当地其他区域的情况了。

所以,对于「过度概括」的问题,并不像前面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辩证思维告知我们要一分为二,不能片面,不能毫无根据地下结论。结合我的经历来说,结论也许可以不那么片面,我承认这个小镇大多数人也许都是彬彬有礼、善良正直的。但结论并不能改变我的印象,以及改变我之后的行为 —— 即,不会再去这个小镇,退一步说,小镇的那个区域。

也就是说,当我们遇到的「一个群体的某些成员的东西」如果对我们造成了极大的困扰或者伤害,无论是从情感上还是理智上都很难不把这些东西跟这个群体挂钩。也许有人说,国内那么多城市,治安不好的有很多啊,就算是一个治安很好的城市,也很难说有个别盲区会出现问题。不知名的小镇,或者繁华的大都市,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于是问题就来了,一个群体的表现不正是由这个群体中每一个个体的表现所组成的吗?也许有好有坏,但如果90%都是好的,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认为这个群体是好的,那另外10%呢,他们又代表了什么。

就像是某网约车,顺风车只是它其中一块业务,但不管这块业务所占比例的大小,它造成的不良影响都直接影响了这家企业的公众形象,如果按照概率来算,是不是也可以算作小概率事件,但正因为这些小概率事件造成的伤害太大了,以至于公众对于这家企业的信心开始丧失,这种时候,我们还是否要恪守「防止过度概括」的原则?

综上,在我看来,「防止过度概括」应当仅仅作为一种思维模式,即,我们要知晓自己「过度概括」可能带来的结果,是无法全面的评价这件事或者这群人,我们要警惕自己会有这样非理性的判断,也许会把我们带入一些误区。但并不是说「过度概括」就一定毫无道理,至少需要按照影响力和伤害程度区分对待。有时候,即便是 0.1% 的概率,但如果造成的影响极大,那么通过「过度概括」是不是也可以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提醒这个群体需要为这 0.1% 做出一些改变,以摘掉这顶被「过度概括」的不良影响的帽子。


撒欢吧
谈理想
聊人生
讲故事
相对论
花火田丁
微信号:huahuoding
花火田丁
不折腾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