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来人”的经验

花火田丁 花火田丁 2019-08-05 15:58:37 +0000

题图来自于NextDay


前不久参加一次线下分享活动,主题是关于职场能力,其他嘉宾大谈各种职场技能,而我却选择了一个最不好讲的主题「时间管理」,用我最习惯的逻辑「 WHY - WHAT - HOW」,当然侧重点在「WHY」上,更是留下了很多灵魂拷问的思考题。

看着台下一张张青涩的脸,隔着几米外似乎都能感受到他们的焦虑和茫然,急于抓住一些「过来人的经验」来拯救自己找到出路。之前网上有个很热门的话题,类似这样的格式「我多希望二十岁时有人告诉的事儿」,很多“过来人”纷纷留言回复,退回到二十岁,踏入社会、初入职场,希望有人告诉自己的道理。

在写这次分享会的 PPT 的时候,我大概也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如果台下坐着二十岁那年的我,我希望有人告诉我的事儿,也许不是什么工具好用、不是职场心理学、不是各种规划、不是“攻略”……等等,这些似乎正是处于那个懵懵懂懂的年纪时自己迫切想要知道的答案,最好是有一份「职场通关秘笈」,练就一身本事,杀入职场的腥风血雨中仍旧可以披星戴月全身而退。

是啊,从古至今,人们总是迷恋着两样东西:速成秘笈、长生不老。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XX 天学会 XX」「想学 XX 一本就够」「XX 简史」这种“速成”的书开始流行了起来,21天学会XX,这种书我也买过,也没有正儿八经去计算用了多少天学会,但当时确实是被标题给吸引了。

年轻的时候,急躁又冲动,也很迷茫,什么都想学,可按照1万小时理论,哪有那么多时间可以分配给这么多想学的东西去,于是焦虑了,好像什么都学不好,更迷茫了,于是又想着去拼命抓住点工具什么,以求心理安慰,但很少能静下来想一想「为什么」,满脑子的「做什么怎么做」。

分享会上一个姑娘的提问至今让我印象深刻,倒不是问题本身有多震撼,可能是很多年轻人在初入职场时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专而精还是多面手」,这个问题其实不管怎么回答都不会错,有人就是专而精,一条道走到黑,做到最顶尖;有人是全面型选手,就像是百科全书一样什么都知道;还有的人,既有专精的才能,也有全面的知识体系。从我的角度来说,第三种最理想,一定要有一门必杀技,但是知识面的宽广也很重要,就像查理·芒格说的那句话,我一直铭记于心:

“在手里拿着铁锤的人看来,世界就像是一颗钉子。” 

如果你只懂得一门学科,那么当你解决问题时,就只能局限于这个学科范围内,而如果你懂得诸多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那么解题思路就会很灵活,触类旁通。所以有预谋地去掌握这些重要理论,在我看来是十分有必要的。想起刚毕业的第一份工作,因为公司当时还处于筹建阶段,人少事多,明明是IT 工程师,还要懂得怎么做预算、怎么去做固定资产管理、怎么去写规章制度,当时看上去是非常琐碎甚至与本职工作无关的事,但现在每每回想起来,那段时间的经历对日后的我来说真的受益匪浅,算是开始接触计算机以外学科的敲门砖。

这就是我给那个姑娘的答案,但是事后想想,这也只是我的答案而已。

我好奇的是她为什么会问出这个问题,是出于自己的主动选择,还是目前现状所迫,看她的反应,也许是后者的可能性比较大。会后她很快消失了,也没有机会再去了解。我想,可能是她目前的工作需要多面手,但隐约之中,她又觉得「多面手」似乎不是很好的选择,于是,就在「专精」和「多面手」之间感到困惑了,希望“过来人”能给她一些参考意见。但,其实,她心中应该是有倾向性的,只不过还是希望通过别人的一些观点来增强自己的信心。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重要,无论选择哪一种,选择了之后就尽力去实现它,结局都不会太差。但首先要想一想为什么,做出某一种的选择的动力究竟是什么,这样才有底气,有了底气才能笃定地相信自己,而不是需要通过一些“过来的经验”来加强自己的信心,当然不是说“经验”都不好,但是否适用是另外一个问题。

所以,如果回到二十岁,我只会跟那时候的自己说一句话「多想想为什么」,而不是只顾着闷头往前冲。可,事实是,二十岁的那个我,只会认为这大概是一种迷惑人的心灵鸡汤吧,有什么用呢。

有些事,也许真的只有经历过的,才能懂,我们希望别人给建议,但给建议的人经历过什么,我们又无法感同身受,我们希望给别人建议,但别人不曾经历过,又怎能感同身受,人大概就是这样的矛盾着一路前行着的吧。


旧文参考:

为什么人们不愿想「WHY」

如何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书摘「多元思维模型的重要性」


撒欢吧
谈理想
聊人生
讲故事
相对论
花火田丁
微信号:huahuoding
花火田丁
不折腾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