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自危是一种责任

花火田丁 花火田丁 2020-02-23 15:54:22 +0000

题图来自于NextDay


最近几天阳光正好,加上上海断断续续开始出现「新增零确诊」,再有考虑到经济原因,「复工」成了头号关键词,这一切,似乎,是不是表示这疫情要结束了呢?

当我全副武装下楼拿快递时,看到小区里排排挨着坐晒着太阳的老爷爷老奶奶们,还有零防护走来走去的年轻人,真是恍惚觉得生活已经恢复正常,现世安稳,岁月静好了。

眼疾手快地从一排纸箱中抽出快递,迅速离开时,2米开外一个戴着防毒面具的小哥正走来,包裹严实的我,和同样防护严实的他,很有默契地“对视”了。回头看到他的电脑包,才发现是前几天遇到的那个小哥,彼时他戴着帽子、N95口罩、护目镜,如今换上了防毒面具。

有人去掉了防护,有人却保护得更好了。

在那个瞬间,零防护的年轻人、N95口罩+护目镜的我、防毒面具的小哥,就像是不同时空的人,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分别?

我突然意识到,任何事,就算是「自我防护」这种事,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甚至性命攸关的事,如果不是出于“心甘情愿”,那,最终还是「什么都没有改变」。如果迫于无奈戴上口罩,而不是出于「要保护好自己」的主动意愿,那么稍有风吹草动,立刻打回原形,因为原本也是出于外界(家人、政策法规……)管束,而不是真正意识到「事态严重,对自己很重要」,尽管我无法理解这是什么样的一种心态,但的确存在。

就像是另一次下楼取快递,一个外地口音的女人在几幢楼前晃荡,打听谁家现在有房出租,保安在后面追着「特殊时期,你不要到处晃了」,女人特别不屑地回了一句「有什么要紧,少见多怪」,声音大到几米开外的我都能听清。「少见多怪」这个词着实让我吓了一跳,这些避免感染的防护措施在她看起来是「怪」。

我在之前几篇关于疫情的文章中,提到过,我是一个相对谨慎的人,也就是「惜命」,雾霾天和流感季一定会戴口罩,空气净化器 7X24 开着,包里永远放着一瓶免洗洗手液,但凡我觉得可以通过人为干预去减轻对于人体损害的防护措施,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我都会去做。因为,等着让我「活久见」的事儿太多了,想体验的事儿太多了,舍不得平白无故让这些原本可以避免的事儿耽误了时光。

我想,这次疫情过后,很多人会“觉醒”过来,好几个朋友都说,以后家里要常备消毒液、酒精棉球等,紫外线消毒柜最好也配齐,最最关键的,要向我学习,养成戴口罩的好习惯😂。那么,下次危机来临之时,他们就能更从容一些。

但,一定还会有「一切归零」的人群,我前文所说的“不是自己心甘情愿”的那拨人,被迫在短期内做出了一些改变,但思想上只是认为这只是一个「独立的事件」,过去了就过去了,之前怎么生活,之后还是怎么生活,这些防护措施最终没能成为 Ta 的习惯,止步于「不得已而为之的临时防护措施」。

今天官媒终于也忍不住了,赶集?餐厅扎堆?聚集喝茶?请为还在一线坚守的医护人员想想,这样做对得起他们吗?

听上去是不是很奇怪?防护难道不是为自己好吗?我试图去理解他们的逻辑,也许真的是觉得「没那么要紧」,也许就是一种「天生的盲目乐观」,觉得运气不会那么差刚好轮到自己吧。

但有一点,他们身边的人更危险,家人朋友在无形之中可能成为受害者,这也是我为什么坚持做好防护的关键原因,除了保护好自己,更是为了保护好身边人至亲至爱之人,就算是最普通的感冒,我也会自觉地戴起口罩,或者让家人戴好口罩。

很多人会碍于情面,似乎戴上口罩,是嫌弃对方或者不近人情,可恰恰相反,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对方啊」,就像是「想见你」的结局,消逝的记忆是为了下一次更好的相遇。

在你有能力保护他人之前,请先保护好自己。就像是航空安全提示中所说的,先给自己戴好氧气面罩,再去帮助其他人。不然,需要帮助的人就是你自己了。

在疫情突发之初,「如何说服爸妈戴上口罩」成为年轻人最头疼的问题,在我们眼中最需要防护的老年人,为什么反而「最缺防护」呢?不够重视?接受到的信息有缺失?认知上的差异?我想都有吧。

「我们与恶的距离」里有句台词「家人,哪有什么相亲相爱,都是互相伤害」。倒不是说必定只存在「伤害」,记得有个朋友说过,「最亲近的人,反而有时候是最不信任或者最会打击你的人」,你可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跟家里人磨破了嘴皮子摆科学讲道理,却远远不及一篇谣言文章更有说服力。我一直觉得写这种谣言文的人都是深谙人性的人,只要抓住一点点小心思,就能将之无限放大,让人毫无知觉地就陷入到提前埋好的陷阱里。

原因,很复杂,最直白地来说,大概就是「人们只愿意相信自己相信的事」,以及「在灾难真正降临之前,自信地认为自己是个幸运儿」。在对待生命这件事上,我始终坚信「小心驶得万年船」,管好自己才是王道。但也有人说,有时候事实很是残酷,说不定中招的就是小心翼翼的那个人,而无所谓的那个人却毫发无损,对,这种很没天理的事会存在,但这其中涉及的因素很复杂,有内在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影响,就像是我们最初很难理解,在我们眼中最懂得防护的医务人员,为什么还会感染甚至付出生命。

但这些都不能构成我们「不自危」的借口。以前一直觉得「自危」是个不太好的词,有点「被迫害妄想症」的意味,但今天看到松懈下来零防护的人们,我才意识到「自危」也是一种责任,对自己,对他人,肩负的一种责任。

也许,过度自危会带来心理问题,任何事情过犹不及,两个极端都不能走。我不得不承认,在疫情爆发的那段时间,我的情绪的确受到了影响,看着直线攀升的数字以及水生火热的 WH 人民,微博上一片哀嚎,整个人都不好了。似乎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再加上想买的防护物资频频断货,真是惶惶不得终日。后来,我放下了手机,不再主动去刷新闻,设好了各种「到货提醒」,开始看书写代码看电影学习新语言,整个人的状态才逐渐好转。

前几天看到华师大的一篇文章 疫情期间自我干预指南,其中提到人在面对危机时的一些应激反应,恰恰是我所经历的。

人们对于危机的心理反应通常会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冲击阶段、安定阶段、解决阶段。

在解决阶段最关键的就是要在适度「自危」的状态下科学地做好防护措施,能做到的就做到最好,无法企及的再担心也无济于事,尽量远离「不自危」的人群。

最近开始练习英音,强烈推荐田朝霞老师的课,一扫我多年的疑惑,太受用了,链接就不放了,B站上一大堆,自己搜吧。



撒欢吧
谈理想
聊人生
讲故事
相对论
花火田丁
微信号:huahuoding
花火田丁
不折腾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