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来自于NextDay
放假的时候,想从「豆瓣想看」里挑一部片子出来看。翻着翻着就发现了很多片子已经不再想看了,甚至都忘了当初想看的理由,却一直还留在清单里,于是从原本的「挑片子」变成了「删片子」。
有多少「想看」最终变成了「看过」,又有多少「想看」在变成「看过」之前就消失了。
回想标记「想读」「想看」的那个瞬间,基本上是因为当下没有时间看,先记下来,以免日后想看找不到,而且影片或者书籍多半是来自别人的推荐。
至于为什么这些就一直呆在「想看」里,一方面是因为看的速度远远不及加入的速度,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当时没有把加入的原因备注进去,以至于后来再看到已经完全不记得当初加入的原因,所以也就提不起动力去看完。
「想」通常只会持续一段很短的时间,如果不通过一些具体的行动来维持这个「想」,很快就会成为清单里的“僵尸”,或者就此遗忘。
同时,反过来想,如果某个「想」没有在一段时间内转化为「行动」,认为是「拖延」也好,「无关紧要」也好,事实上,都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意愿/动力去做,即
不想去做
想一想,有什么事,我们即便在很忙的时候都会想办法去做?就像渴了去喝水、困了去睡觉、饿了要吃东西,这些事情都不需要理由,再忙我们都会去做,是人的基本生理需求。
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你没空时不会做的事,有空了也不会做
没有时间也会想尽办法去做的事,才是真正热爱的吧,或者是对自己来说有意义的事。
比如,每天写一点东西,有些很短也没有什么条理,甚至都不能整理成日更文,但每天仍旧坚持在写,因为我知道,眼下不写下来,日后就再没机会知道当下的想法了。
比如,每天学习小语种,即便只花10分钟的时间,但至少每天都能多会几个句子,去看音乐剧的时候能听懂个几句也是很开心。
比如,每天的微运动,虽然只是大神们目标值的一半不到,但坚持了几个月下来,看到自己的变化,还是欣喜万分。
与其说「我想学写作」,不如「动手写上几行字」
与其说「我想学外语」,不如「找个APP开始学」
与其说「我想练马甲线」,不如「现在就开始平板撑」
哪怕只是一个很小的步骤,就能从「想」飞跃到「做」,但前提是这些的确是你发自内心想去做的,那么即便很忙没时间,也会想尽办法挤出时间来做这些事。
世上并没有拖延症,只是不想做而已。如果可能,应该尽早放弃你没有意愿去做的那些事。而那些没有时间也会去做的事,才是你应该全力以赴的人生方向。
摘自 阮一峰《未来世界的幸存者》
(P.S. 顺带推荐下这本书,同样讲人工智能对未来工作、生活的影响,个人觉得比《未来简史》更通俗更接地气,而且书也不厚,1小时以内可以看完)
旧文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