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来自于NextDay
今天话题还是要从IT业界古老的「业务与技术的矛盾」说起。
业务部门迫切需要提升业绩或者开拓新业务,加派人手、简化流程、创意营销、客户关怀,都是方法,但这些似乎都需要时间,很少能立竿见影。
有一种方法,在业务人员看来,属于能即刻见效的,就是「开发或改造系统」,让系统更智能,提升工作效率,琐碎的活儿最好都由系统完成,只有疑难杂症才需要人工介入。这样的想法也合理,到现阶段为止,机器的角色一直是作为人类的辅助工具,不犯错,不犯困,不情绪化、7X24,当然是系统健壮稳定的前提下。虽然这只是机器的初级阶段。
既然寄希望于系统,希望立竿见影,那么,留给技术部门的时间就变得很仓促,再加上,并不希望机器「宣兵夺主」,于是系统的设计必须按照现有的工作流程严格执行,系统的角色设定为将人类从繁琐的事项中解放出来,比如原来需要人输入的,改成自动填充;原来需要人工打开某个页面点一下的,改成系统自动打开并点击;原来需要人工统计的数字,改成由系统自动核算。
类似这样的需求,请注意,当这些需求实现之后,原本的1-2-3-4-5步还是1-2-3-4-5步,只不过其中有几步从人工操作切换成了系统操作,从业务流程来讲,并没有进行简化。没有简化的流程,也会让业务部门认为这些都是非常小的改动,「就是加几个按钮嘛」「就是把数据抽取出来嘛」,很简单啊,为什么需要那么长时间?
而在技术部门,眼里是一张张的各个系统的架构图、流程图、数据结构图,如果最初的架构没有规划好,即具备灵活的可扩展性,加上各个系统之间不可避免的或多或少的交互,即便只是「一个按钮」,也可能引发牵一发动全身的轩然大波。于是,对技术部门来说,「不动系统」或者「少动系统」才是最稳妥的,当然,这只是埋在心里的小心愿而已,现实并不会允许。
于是,矛盾就产生了,业务期望「快系统」来提升效率进而提升业绩,而技术则以保障系统稳健运行以及投入产出比为考量,很多时候会认为「杀鸡焉用牛刀」,有与没有系统并没有数量级区别的,何必兴师动众?
看着像是由各自为政引起的矛盾,其本质原因还是在于双方专业背景不同引发的「理所当然」,业务不懂技术,技术不了解业务,而又站在保护各自领地的角度上,互不相让。于是,「产品经理」「项目经理」「业务分析师」应运而生,尽管职责不尽相同,但本质是一样的,即,作为业务和技术的沟通桥梁,面对技术,将业务的诉求转化成可行的技术方案,面对业务,将技术的高深莫测转化成通俗能懂的业务语言。理论上来说,如果这个角色对于两个领域都相当熟悉,确实可以化解其中的矛盾,然而现实也同样残酷,这个角色在很多公司沦为了一个「夹心饼」,更惨一点「传话筒」,排除个人能力问题,公司的授权和体制也是很关键的因素。
为什么会这样,根本的原因在于耳熟能详并没有什么用,只有脚踏实地,亲手去尝试过,才有可能搭起这座桥梁。其实,在我看来,最直接的方式,不是在这两者之间再塞一个沟通的角色,而是应该直接让这两者互换角色,任何事情,道听途说永远都不会有切肤之痛,只有当你身处其中,才真正有机会感同身受。现在也有公司正在这么做了,让技术部门去业务部门轮岗,实际去体验业务工作,简直堪比「做苦力」😂,不过让业务去技术部轮岗的倒还没听说过,我想应该更加「苦」吧 —— 迷之自信😄
说了这么多,我是站哪边的?作为技术,早些年深受业务需求之苦,当然站在技术这边咯,业务提的需求有的时候真的让人无力吐槽啊。但有些需求,在我们看起来无足轻重甚至难以理解,实际去看一看业务发生的环境和场景,竟有种说不出的「同情」,而此时你会发现,他们所提的需求远不止所承受的压力,换句话说,由于并不了解技术能做到什么程度,所以提的需求其实并不能真正去解决他们实际遇到的问题,而每每这种时刻,我都会觉得技术是多么美好的东西,能够将这些「无助又无能为力」变为「多助又各显神通」。
回到开头提出的千古难题「业务与技术的矛盾」,抛开政治经济权力纷争等因素,「彼此不了解」是最关键的原因。不了解就会凭想象去猜测,不了解就会被固化思维所限制,不了解就很容易激化矛盾放弃沟通。但老话怎么说,要去改变别人是很难的一件事,那么就从自己开始拥抱变化吧,作为技术,不再闭门造车,而是真真切切地融入到业务中去,利用技术这把双刃剑,披荆斩棘,杀出一条阳光大道来,如果得以实现,一定成就感十足。(关于工作的成就感,看这里《工作的意义》《工作的意义 续篇》)
让技术融入业务,浪费时间?未必。研发的小朋友们自从跟着商务去了一趟客户的业务现场之后,回来以后竟是满满的同情,开始积极主动地修改产品中不那么人性化的操作了。
有时候,很简单,抛开自己的职位、身份,只是设身处地地去想一下,答案就很明了了。比如,一个很简单的例子,APP上要做一个选择控件,大概有4-5个选项,iOS上原生的做法是:点击->进入列表->选择->返回(见下图上半部分),当我坚持原生体验和做法时,客户让我看了他们实际的工作负荷,最后修改成了下图下半部分,实测效果很好,这个有十几个选择的页面,业务人员熟悉之后几乎在十几秒内就可以完成,成功地将瓶颈又前端转到了后台😂(这就是我在《工作的意义》中提到的瓶颈问题)
从图上来看,右侧图似乎更容易实现,工作量更小是吗?切记不要想当然,以及 不要「闭门造车」(终于点题啦),只有当我们对这个领域足够熟悉的时候,才有资格去评价。
旧文参考:
发送给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