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之道

花火田丁 2017-12-26 13:59:40 +0000

题图来自于NextDay @北京



大多数人,在遇到问题时,才会尝试去思考,因为问题让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而这个变化往往又是不那么顺心如意的,于是开始考虑目前的行为是否真的正确,如何能够通过改变行为来保住或者恢复到安稳的状态。此为「事后控制」。


另一种,每走一步,会把后面几步都想一遍,在走之前想好各步应对的策略,此为「事前控制」。


能做到这样,必须对自己以及对周遭的环境都十分了解,否则很难做出实际有效的判断。


还有一种,介于两者之间,边走边想,走一步看三步,觉察到有异样的苗头,就及时掐掉。此为「事中控制」。


说到这三种情况,不得不提到扁鹊三兄弟的故事。


根据典记,魏文王曾求教于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谁是医术最好的呢?”


扁鹊:“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个。”


魏王不解地说:“请你介绍的详细些。” 


扁鹊解释说:“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那时候病人自己还不觉得有病,但大哥就下药铲除了病根,使他的医术难以被人认可,所以没有名气,只是在我们家中被推崇备至。我的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时,症状尚不十分明显,病人也没有觉得痛苦,二哥就能药到病除,使乡里人都认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灵。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严重之时,病人痛苦万分,病人家属心急如焚。此时,他们看到我在经脉上穿刺,用针放血,或在患处敷以毒药以毒攻毒,或动大手术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缓解或很快治愈,所以我名闻天下。”


魏王大悟。 


大多数人包括我在内,只听到过「扁鹊」的名号,殊不知他还有两个哥哥,更不知两个哥哥的医术更胜之。


扁鹊的做法其实是「事后控制」,事发后去善后处置。而大哥二哥分别属于「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事发前或略有苗头的时候,就将其遏制。


哪种方式医术更高明,其实很难断定。在大多数人看来,病入膏肓之时,能够直指病灶,药到病除,这才是神医的标准。


于我而言,更佩服大哥二哥的造诣,在症状尚不明显之时,最关键的并不是依赖何种治疗手段,而是能在早期就确认病情并将其铲除。


可是,因为症状并不明显,是否真的会发展成重疾,也无从考证,因而大哥二哥的能力得不到民众的认可,但从行医根本上来说,既治了病,又让病人可以免受日后的痛苦,便是更高级别的医者仁心。


早发现早治疗,无论是对医者,还是对病患,都有好处。毕竟情况还处于可控的阶段,医者不用耗费心力惴惴不安,病患也不用经受生死选择。很多大病都是因为没有及时发现治疗,饱受病痛折磨,甚至最终酿成悲剧。


既然「预防」如此重要,那么怎样做才能做到「事前」控制呢。

在此总结了5个「度」:


1. 练就扎实的基本功,决定了看待问题时的「深度」

2. 遇到绊脚石,搬开劈开,而不是绕过去,决定了看待问题时的「程度」

3. 掌握跨学科知识,决定了看待问题时的「广度」

4. 细心细心再细心,决定了看待问题时的「角度」

5. 勤于总结,决定了看待问题时的「温度」


「预防」类似于「保护」,存在「保护过当」(关于保护,可以看这篇推送《保护的「度」》),那必然也有「过度预防」。


为了预防而预防,处处设防,反而会成为累赘,束手束脚,无法施展开。没毛病反而被「预防」出了毛病,也不是没可能。不得不再次感慨大哥二哥的医术,如若真如典记所载,在起初就能祛除了病根,那真的能称得上是「神医」。


不过,就像典故中所说,大哥的医术难以被人认可,因为没有参照物,所以很难去界定医治的效果究竟如何。更严谨的做法是,找两个各项指标都相同的人,一个经过大哥医治,另一个未经大哥医治,逐年比较俩人的身体状况,便可知分晓。这在当时显然不太可能去实现。


当然,并不是说,事中、事后控制完全不重要,事前、事中、事后应该是一整套完整的方法论,因为百密一疏,再加上人对于未知的判断能力有限,必定不能做到100%事前,那么事中、事后作为补足,也很重要。


只有勤加练习,让「事前控制」的比重越来越高,最终能够达到大多数时候「高枕无忧」的境界。

撒欢吧
谈理想
聊人生
讲故事
相对论
花火田丁
微信号:huahuoding
花火田丁
不折腾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