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近张爱玲

花火田丁 花火田丁 2020-09-30 10:30:00 +0000

题图来自于NextDay


假期的前一个工作日,心猿意马。很多人身在工作,心却早已飞到了千万里之外。这是今年真正意义上的一个小长假吧,五一的时候,大多数人都还神经紧绷,不敢出门嗨皮,这个十一,尽管官媒和权威人士都在强调大家出门还是要保持社交距离带好口罩不能放松警惕,但似乎已经无法阻止憋坏了想要尽情放飞自我的悸动的心了。一个朋友说「就想出去玩,只要出门,哪儿都行」

翻着公众号里各种关于假期旅行的推送,突然瞥见了一篇关于「张爱玲」的文—— 《许子东:很多作家都是山,但张爱玲是一条河》(「看理想」公众号)。于是又勾起了我许久前的记忆,刚上大学的时候,有段时间可迷张爱玲,钻到图书馆里几乎看遍了她的所有小说,十几年过去,小说的内容竟已忘得干干净净,想着要找时间重温下,也就是「想了想」。

如今快节奏的社会,看书都变成了一种奢侈,何况还是看虚构类的小说呢,似乎不把书单里的技术书、精进人生类的书、思辨类的书、各种各样的工具书都看完,就不敢拿起一本小说来看。小说,于我而言,变成了奢侈中的奢侈,尤其是中长篇的小说。是不是有点太难为自己了,可是时间总是太少,想做的事情总是很多,于是,很多没有产出的爱好就渐渐地排到了优先级的最后,甚至就直接从清单上消失了,有点残酷,但事实如此。成年人的世界,很多时候,「有用」比「有趣」更重要。

9月30日,是张爱玲的生日,站在2020年的我,想起了十几年前泡在图书馆里看张爱玲的那个自己,当时看完还写了个小文发在了内部报纸上,纸媒上的字,看起来总是满满的仪式感,才像是真正的文字,而数字媒体里的文字,有的时候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堆符号,带着某种意义

图片来自报纸拍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那时的文字有点单纯可爱,甚至是耿直,字里行间都是青春的味道啊,但又有点故作深沉的样子,摆上一些很老成的词藻,现在再看,竟有点好笑。就像文中那句「大概是因为我阅历尚浅,总会不解。合就合,分就分,为什么偏要制造那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呢?」,还算有自知之明,知道也许是自己涉世未深,不能理解。历经岁月,才发现,人的关系是最复杂的,就算期待着快刀斩乱麻,但修复也需要时间,急不得,也急不来,也许,若即若离,也有不得已而为之的苦衷吧,或者说,也只是一种选择而已,因人而异。

想出去玩的,做好防护尽情撒欢儿;

想宅的,在家听歌看书画画追剧也能怡然自得。

祝,双节快乐!

以下是当时的原文,聊以纪念。


靠近张爱玲

初识张爱玲,全是因为那一句“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接下来的时间里,便是以一种“相见恨晚”的心态,傻傻地,铺天盖地地寻找张爱玲。

她总是不紧不慢地娓娓道来,“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说一支战前香港的故事……”,给我的感觉便是旧时的那种点唱机吱吱地转着,讲述着那时的浮华,讲述着那时的人,或许是因为我从小就对旧上海及香港的故事情有独钟,每次都会看得入迷。故事里人物模糊的性格,故事里描写的十分精致的建筑,故事里纷乱复杂的生活以及“似断非断”的结尾都让我舍不得放下。

“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胡琴上的故事是应当由光艳的伶人来扮演的,长长的两片红胭脂夹住琼脂鼻,唱了,笑了,袖子挡住了嘴……”。她的故事大多数都会让人觉得沉沉的,有时甚至会有一种压抑的感觉,使人喘不过气来。或许这些是由当时的社会环境及她自身的经历决定的。张爱玲,一直被人们称为“乱世才女”,生于乱世的她同时承受着家庭的破损,她不曾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而在我眼中,她总是微微地仰着头,眼睛淡淡地望着远处,在那个年代,她算得上是经过精雕细琢的紫水晶,绽放光彩却又深不可测,笼上了神秘的色彩。

“每一只蝴蝶都是花的精灵,飞回来寻找它的前生。”或许有人会说张爱玲的文章都是描写感情的,没有一点意义,只是消遣时翻翻的,可是,如果细细品味的话,故事中人性的挖掘时深不见底的,即使最可恨的人也有可爱之处,种种不能理解的举动,在我看来,却都是时势弄人,一切不可思议却又是顺势而行的,顺理成章地发生了。故事的主人公都有一种特有的气质,只属于自己的气质。“她雪白的脸上,淡绿的鬼阴阴的大眼睛,稀朗朗的漆黑的睫毛,墨黑的眉峰,油润的猩红的厚嘴唇,美得带点肃杀之气……”(《第一炉香》)“她从枕头下摸出一只口琴,半蹲半坐在地上,偷偷吹了起来。犹疑地‘Long, Long Ago’的细小的调子在庞大的夜里袅袅漾开。不能让人听见了。为了竭力按捺着,那呜呜的口琴忽断忽续,如同婴儿的哭泣……”(《金锁记》),那些精巧的描写,让人情不自禁地展开联想,脑中浮现出一张又一张的画卷。

有的时候,大概是因为我阅历尚浅,总会不解。合就合,分就分,为什么偏要制造那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呢?中国人向来期待圆满的大结局,而这点在她的作品将不会被实现。而似乎也只是这样,我才会深刻地记下那个故事,记下讲故事的那个人。很多时候,我会觉得书中的人物是畸形的,他们的精神是扭曲的,甚至让人觉得恶心,有的会由温和而突然狂跳起来动手动脚,大声辱骂。有的时而单纯时而心计重重。或许现实生活很难找到故事中的原版,而且近乎夸张,可是有时又会清楚地发现,那些人物身上的点点滴滴恰是隐藏在最深处的人的本性,一种私欲,一种嫉妒,一种疑心,都暴露无遗。于是,我不敢想象自己在那个时代会是怎样的,也许还不及他们吧。

时常这样想着,看张爱玲的文章就像是剥洋葱的过程,每剥掉一层,味道就重了一层。把最后一层剥掉时,已经泪流满面。同样一个故事,每一次看的感触都会不同,就像是对《十八春》中曼璐的看法,看第一遍时对她咬牙切齿,对自己的亲妹妹也如此残忍,然而看得多了,却也理解了,那是那个时代一个可怜的女人无助的表现,她的一生似乎从来没有真正为自己活过,她的心中有万分的痛及无奈,却找不到诉说的机会,最后,也就无声无息地离开了那个时代……

靠近张爱玲,我懂了好多,就像清香怡人的菊花茶,永远都不会觉得乏味,她将是那个时代的骄傲!



撒欢吧
谈理想
聊人生
讲故事
相对论
花火田丁
微信号:huahuoding
花火田丁
不折腾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