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MO,你怎么看

花火田丁 花火田丁 2020-06-26 13:50:20 +0000

题图来自于NextDay


正式看到「FOMO」这个词是在李笑来的书里。为什么说是「正式」呢,不是说这个词是李笑来造的,而是因为在看到这个词之前我们多多少少都在生活中经历过 FOMO ,打过照面,但不知名讳,是这样的意思。

Fear of Missing Out,缩写 FOMO,另一说是 Fear of Missing Opportunity

FOMO,“对丧失机会的极度恐惧”,FOMO 几乎是最有群众基础的东西,而且越是底层,越容易被它左右。

摘自 《韭菜的自我修养》

「FOMO」像极了 FIFO(先进先出,计算机领域名词),在看到全称之前,我对它一无所知。这类名词的神奇之处在于,一旦你开始知道这个词,就会发现,似乎,身边皆是这种现象,比如 孕妇效应(参见 孕妇效应)、墨菲定律(参见 缺乏掌控力的无力感)、蝴蝶效应(参见 蝴蝶飞呀飞)。

自然而然将自己代入到这些名词所设定的情境中,有些时候,是给自己找一个合适的“理由”(台阶),「事出有因」,可用于减轻自己的“愧疚感”。比如遭遇了不好的事情,「看,终究逃不过墨菲定律!」,这些原本是基于统计学原理概括所得出的“结论”(我更愿意称之为「现象」),似乎成了我们安慰自己的“挡箭牌”。

FOMO,却有点不一样,「对丧失机会的极度恐惧」,看到这样的解释,不会让人理所当然地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而是会引发人们开始思考,我会丧失什么样的机会?为什么会感到恐惧?FOMO 没有从字面上给我们一个可以终结话题的“台阶”,于是我们便会一直寻下去。

「丧失机会」听上去好像是“成功学”的论调,跟我们这些普通人没什么关系?那要看你怎么理解「机会」。

  • 一次翘首以盼的邀约,是不是「机会」;

  • 一个极具挑战的任务,是不是「机会」;

  • 一位慧眼识珠的伯乐,是不是「机会」;

  • 一次行业巨变的洗牌,是不是「机会」;

  • 一场点击千万的直播,是不是「机会」;

  • ……

这些个「机会」,看上去高高在上,并不是普通人都有“机会”接触到的。「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类似的金句不少,让我们本能地觉得「机会是稀缺资源」,先来看看字面上的「机会」是什么意思:

1.要害、关键。

《三国志.卷四一.蜀书.杨洪传》:「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

《英烈传.第五九回》:「今亮祖独屯兵西北,不当机会,足下何不径取此贼?」

2.适当的时机。

《三国演义.第三○回》:「今操粮草已尽,正可乘此机会,两路击之。」

《 红楼梦.第四六回》:「错过这个机会,后悔就迟了。」

摘自 国语辞典

两种解释,都跟「时机」有关系。任何事情只要跟「时间」扯上关系,基本都会自带「稍纵即逝」的属性。「时机」是机会稀缺的主要因素吗?

  • 误会发生之后,会说「我没机会解释」;

  • 追高杀跌之后,会说「我错过了最佳买/卖点(机会)」;

  • 看到别人将自己的 Idea 实现,会说「我原本也有爆点的 机会」;

  • 双十一零点秒杀,抢不到就感觉亏了“一个亿”(机会

  • 今年事业编职位热门,很多人感慨「当初怎么就放弃了“铁饭碗”的机会

  • ……

看上去,那个特定的时间点过了,似乎机会也就随之消失了。在讨论「是不是有能力抓住机会」之前,对照上面的场景,我们先看看「机会」是不是真的消失了?

  • 解释的机会真的只有一次吗?

  • 最佳买/卖点,「最佳」真的存在吗?

  • Idea 成为爆点的机会只有一次吗?

  • 明年的双十一,你还会有同样的感慨吗?

  • 如今你再加入也不晚吧?即便年龄有限制,那“铁饭碗”的范围是不是也跟当初不一样了呢?

答案不言而喻,如果一定要说「消失」,消失的只是那个时间点的「机会」。而大多数情况下,当时那个时间点存在的「机会」一定不止一个,我们过于关心某个机会,而会忽视其他可能存在的机会。

是不是有能力抓住机会?说到这个问题,总是免不了会提到发明家/科学家的例子,传说中那只“命中注定”的苹果砸向了牛顿,首创了让固定翼飞机能受控飞行的飞行控制系统的莱特兄弟,在外界看起来,抓住了重大发现的机会多少有点运气的成分,但在此之前,他们付出的艰辛却鲜为人知。这些「机会」在他们眼中也许都算不上「机会」,只是水到渠成地发生了,然后他们「接住了」。

比起「有准备」,我更喜欢「接住了」这个说法。「有准备」给人一种紧迫感,似乎必须时刻让自己处于“战备”状态,睁大眼睛,不能有一丝放松,而且,有一种「预判」的意味,保持「有机会要来了」的意识,为此「做好准备」。而「接住了」,表面上看起来更像是随机事件,你不知道具体发生的时间地点,但一旦发生了,你却能敏锐地嗅出「这里面的机会」。所以,比起「有能力抓住机会」,在此之前,更重要的或许是「发现机会」。

这不是废话吗?如果机会能这么“轻易”地被人发现,那还能叫「机会」吗?

能!

因为「机会」从来就不是稀缺资源,机会本质上也是一种选择,甲乙两个人,甲选择了 A,风生水起,乙选择了 B,平淡无奇,乙会不会觉得 A 才是“机会”,如果当初自己选择了 A,是不是也能如甲一样风生水起?如果 A 代表的是在牛市的时候入市,那么答案可能是“能”,毕竟牛市里大多数人都是赚钱的,那么牛市是不是只有一次?也许有的人的股市生涯的确只碰到过一次。但对于经历过三五次周期的老股民来说,牛熊里都有机会,甚至有的人认为熊里机会更多(来自网络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我们过于关注「机会」,有时候也是出于「急于求成」的心态,希望通过这个机会让现状发生质的飞跃。来看看一个熟悉的句式:

你已经错过了 XXX,后来你又错过了 YYY,现在你还想错过 ZZZ 嘛?!

焦虑吗?恐慌吗?前阵子满屏幕的「副业刚需」也是这样的句型。关于自由职业者“美好生活”的推文铺天盖地,发给一位经常 Gap Year 的朋友看,一语道破了其中的玄机「看多了,那都是别人的人生,自己的还是自己的」(关于自由职业者,参见 「闲」得心安

越是缺乏机会的人越是容易被这样的句式煽动。冷静下来想想你就明白了,如果你是个并不缺乏机会的人,即便是比特币价格涨上天,你会因为这个事实焦虑吗?不会的!因为你有别的机会。

摘自 《韭菜的自我修养》

我曾经也深陷 FOMO,主要是对于「新技术」的恐慌,技术行业更新换代的速度如此之快,有很多技术可能你还没来得及学,就被迫落下了帷幕🤦‍♀️;或者是还没精通,工作中又砸了一个新的过来,猝不及防。错过了热门技术,感觉自己就要被这个行业所淘汰了,这样的 FOMO 真是恐慌到了极致。

但渐渐的,我发现,似乎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就像我在 往前一小步 中提到的,原本几年前就结缘的 Python,直到有实际的应用场景时才拾起来,但一点儿都不晚。Python 这门也算是古老的语言,在 AI (人工智能)概念下突然爆红,也是让人有点惊讶,「全民 Python」又让人觉得,你不学是不是又要错过“一个亿”的机会了?

永远都不会晚。,因为:

  1. 技术是工具,没有应用场景的技术实际上并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2. Python 的学习门槛不高,只要你愿意学,随时都可以开始

技术都是相通的,即便是被称为鸿沟的前端和后端,有技术背景的人去横跨也并非想象中那么艰难。我暂且称之为「专业知识的方法论」吧,很多人说小白学习一门新语言更容易,因为不会被经验所累,也许对一部分人适用,但现实是,小白遇到问题时,连一个搜索关键词都需要尝试很久,对于如何描述自己遇到的问题,都成了一个问题。而如果你已经经历过一次认真的学习过程,那么这些方法论在你学习其他技术的时候,也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所以,“治好”我在技术领域 FOMO 的秘诀是「练就扎实的基本功」+「掌握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我不止一次提到过「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出自 查理·芒格),说得我自己都觉得烦了,但真的很重要,有兴趣的可以参见文后旧文。对于新技术,我会花点时间去了解它的原理,主要是掌握它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类似于建了个工具库,再需要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我能快速地在工具库中找到可以通过哪些技术手段去实现这个需求,同样适用于「发现机会」。

我想改一下韭菜里的那段话:

如果你是个并不缺乏机会的人,即便是比特币价格涨上天,你会因为这个事实焦虑吗?不会的!因为你会发现其他机会

对于知识面(眼界)广阔的人来说,夸张点来说,可能到处都是机会,机会的取舍才是他们应该考虑的问题。想成为那样的人,那么,从现在开始打造自己的知识壁垒,以及不断地锻炼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才是重中之中。

FOMO,你怎么看?

我的回答是:过好自己的生活。



旧文参考:

孕妇效应

缺乏掌控力的无力感

蝴蝶飞呀飞

「闲」得心安

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相关:

跨专业的新手入门难在哪里

“过来人”的经验

“专业”,信与不信

如何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撒欢吧
谈理想
聊人生
讲故事
相对论
花火田丁
微信号:huahuoding
花火田丁
不折腾不人生